日期选择 logo

2021-08-25 第26,96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要闻/广告

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

       文军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见,“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
      
       什么是橄榄型分配结构?通俗地讲就是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而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比例都较小,形成“中间大、两头小”,形状类似“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一般认为,橄榄型分配结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其收入分配结构大都属于橄榄型,多数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群体占了总人口比例的6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高达90%。研究表明,由于中国农村的低收入家庭数量巨大,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呈现明显的金字塔格局。不过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从目前的4亿人口增加到8亿人口。当然,这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既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大社会财富蛋糕;又要通过着力解决地区、城乡、阶层、收入差距问题,分好社会财富蛋糕。
      
       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首先要在基础性制度安排上做好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协调配套,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制度。所谓“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再分配。一般来说,初次分配讲“效率”,其主导者是市场,第二次分配讲“公平”,其主导者是政府,第三次分配讲“社会责任”,其主导者则是社会。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有效补充,其对缩小社会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推动我国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公益和慈善机构、企业、高收入群体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三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还要提高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质量,缩小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重点是通过差别化的引导和激励政策来促进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流动,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当前,最关键的是多渠道减少低收入人口数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由于我国中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因此在国家政策层面上需要继续加大中西部扶持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产业结构的优化,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以提高低收入者的职业素质、谋生能力和收入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也要坚持有差异、分阶段的共同富裕原则,不搞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既是全民共富,也是全面富裕,但不是平均主义。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虽然还大量存在,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要再回到吃大锅饭,一刀切,搞平均主义的旧时代,也不允许出现养懒汉、等靠要的现象。财富是靠奋斗创造的,不是靠分配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全体国民勤劳守法致富,充分激发中低收入人群的内生动力,在人人尽力、人人参与共同富裕社会建设过程中实现人人享有、人人发展。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