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7-17 第26,92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文化

两台现象级舞剧驻演预售票房超500万元,一份“英雄帖”吸引近350位青年舞者应聘

上海演出产业翻新篇 《永不消逝的电波》驻演昨晚正式启幕

◆开场前,不少观众来到主办方精心布置的主题背景前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宣晶 叶辰亮 摄 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宣晶
      
       诞生983天,演出260场,平均3.8天演一场!从首次亮相到驻场演出,上海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简称《电波》)创下多个演出纪录。昨晚,拥有80年历史的美琪大戏院再焕光彩,1100多位观众见证了《电波》首场驻演的大幕开启。此前在7月5日,舞剧《电波》《朱鹮》驻演开票首日票房突破100万元,目前预售票房已超500万元——启幕,出发!申城舞台产业升级的背后,不仅有青年演员苦练技艺的水磨工夫、主创团队大胆创新的艺术探索,更有突破文化产业能级的锐意进取、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责任担当。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驻场演出是上海歌舞团多年来的憧憬。我们愿意做开拓者和探路人,为上海的优秀原创作品更多更好地‘被看见’提供先行经验。”去年,上海歌舞团携《电波》走出疫情“冰封期”,跑遍23个城市,用118场高频次、高水准的演出再攀艺术高峰;如今,《电波》《朱鹮》将在未来6个月内驻演100场,同时计划国内巡演65场,实践探索“驻场+巡演”双线并进的全新模式。
      
       广纳英才,让青年艺术人才汇成洪流活水,激发演出市场新动能
      
       7月2日,一封“英雄帖”在中国舞蹈圈“激起千层浪”。以《电波》《朱鹮》百场驻演为契机,上海歌舞团与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推进“项目制招聘”,向全国优秀舞蹈人才敞开胸怀。截至7月14日,已有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350位青年舞者报名应聘。
      
       “初选已经持续了两天,每一位应聘舞者都必须‘过堂’,每一份简历、每一段视频都不能错过、漏过。”上海歌舞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菁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应聘者毕业于艺术院校舞蹈专业,部分青年舞者曾参与过《乳娘》《沙湾往事》等大型舞剧的巡演,还有获得过全国舞蹈比赛大奖的优秀演员。“从应聘者发送来的视频看,他们对《电波》十分熟悉,不少人甚至翻跳了舞剧中的《晨光曲》舞段。”
      
       据悉,专家评审组将从中挑选出165位复试舞者,进入下一轮面试,六处考场设在上海、天津、成都、长沙、兰州、沈阳。昨晚,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王佳俊、朱洁静在美琪大戏院起舞,开启《电波》“驻场+巡演”新篇章;下周,专家评审组将奔赴各地考场,以火眼金睛挑选下一个“小小朱(洁静)”。7月31日,通过最终考核的60位青年舞者将集中到上海歌舞团,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严格排练。
      
       上海歌舞团已经打造出“百场如一”的舞台“铁军”,为什么还要面向全国广纳英才?“驻场+巡演”双线并进演出165场,大幅增加的演出体量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之相匹配。此次,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上海歌舞团合作着力打造上海本土优秀文化符号,促进专业院团的自身建设和长久发展,激发舞蹈演出市场活力,并为其他专业院团发展、改革提供参考和示范。
      
       “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寻求新的表达、新的突破。”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说。上海歌舞团摸索先行,引发全国专业院团思考研究:如何拓展优秀演员的展示平台,并逐步形成大规模、良性的舞蹈表演人才梯队建设。让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包起来”转变为“流起来”,最终汇成一股洪流活水。
      
       创新机制,让上海成为“现象级”作品的孵化场、优秀艺术家的孕育地
      
       一则舞剧演员招聘启事,为何能让全国艺术人才近悦远来?专家认为,极其优秀的作品、全国知名的院团叠加上海文化区位优势,是项目制招聘吸引青年舞者的魅力所在。《电波》和《朱鹮》是近年来上海歌舞团打造的两部现象级舞剧:前者创造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界罕见的“电波现象”;后者被誉为“东方天鹅湖”,曾登上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经过数百场演出,《电波》《朱鹮》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赞誉,打动了各年龄层观众,也触动了青年舞蹈演员的心。
      
       “上海依托驻场演出搭建平台,给青年舞者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许多年轻人并不只看重薪酬,更渴望在优秀作品排演中得到历练、在广阔艺术舞台上打开事业空间。”陈飞华告诉记者,大量新人充实演员队伍的同时,也对基训、排练、管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为此,上海歌舞团不仅为受聘演员免费提供酒店住宿、报销往返交通费用、购买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险等,还组建专职教练团队,制定长达两个半月的科学训练课程。“我们要引领这些新演员沉入作品当中,融入歌舞团的艺术风格,进入上海的城市文化,让他们在180天驻演中有切实收获,艺术水准有进一步提升。”这份诚意和贴心打动了许多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始终向全国乃至全球优秀艺术家敞开胸怀,让文化魅力在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竞相绽放。“我们采用类似电影工业化的创作机制,在全国人才库中寻找最契合上海审美和舞剧选题的优秀编导,并以他为核心搭建主创团队。同时,我们通过‘艺衔制’‘艺术创新扶持计划’等吸纳培养青年舞蹈人才。最终,将最合适的主创团队与最优秀的演员队伍熔于一炉,才锻造出《朱鹮》《电波》等一系列作品。”陈飞华说。
      
       做强“码头”,让越来越多艺坛名家在申城展露风采;激活“源头”,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勇立“潮头”,推动上海成为“现象级”作品的孵化场、优秀艺术家的孕育地。上海演出产业翻开新的篇章,更富独特魅力的人文之城将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