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6-22 第26,90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

上海 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努力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本报记者 顾一琼
      
       536米,上海的一条小马路,百年前名为“望志”,今天唤作“兴业”。
      
       一条马路的新旧路名,可以如此“巧合”地见证开天辟地大事变,又如此达意地书写激昂奋斗的新时代。这就是上海。
      
       进入6月,参观者每天络绎不绝从各地赶来,穿行于兴业路、黄陂路口。梧桐树下青瓦红墙拱券的石库门间,馥郁的咖啡花香中,人们不经意间步入了这片现代与历史交融的开放式博物馆街区,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这个红色地标、精神丰碑感悟初心,燃起信仰之光理想之火。这正是上海。
      
       上海,百年前的襟海带江、舟车辏集成就其“大”。今天,上海之“大”恰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不断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影响力。
      
       这座红色基因融于血脉的光荣之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进程中,奋楫当下,在不断实践和创造中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努力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让人人近悦远来、心向往之。
      
       吸引力影响力,在实践创造中丰富时代表达
      
       中共一大纪念馆所在的新天地区域,石库门里弄、小尺度街巷的城市肌理,保留完好,放大了海派文化的建筑标识;商圈内里汇聚着最时尚摩登的生态业态,有着为都市人“度身定制”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情感世界。紧挨着红色遗迹遗址,转身又是时尚街区,周边居民社区也能保留珍贵的“烟火气”,历经微更新、加装电梯,“老宅生活一样红红火火”。
      
       在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融相生,更因深嵌于街巷里弄、烟火日常,充分接驳民生获得,而有了生动的时代表达、传神的现实表情。
      
       人们拖着行李箱赶来上海瞻仰红色遗迹遗址,拖着行李箱来演艺大世界看戏、来武康路打卡、来思南书局赶一场读书会……吸引他们的是城市中的红色精神力量,是文化品质,更是一座城市综合体验的“高满意度”——不仅“处处便利友好”,更能获得一种独特的“知性关照”,滋养身心感知温暖,拓展人生“带宽”。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也交融出积极正向的生活新方式。旨在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能级的表演艺术新天地举办至第六届,来自海内外的70多部高品质表演艺术作品上演数百场,在这片开放式空间内与市民游人互动;上海静安国际公共艺术雕塑展走过十年,氤氲出一座城市基于品质的向善向美;“文化思南”挖掘“思南IP”潜力,初心书房邀请一批党史专家、文化学者和中青年作家轮流任“店长”,和嘉宾一起借助VR(虚拟现实)沉浸式学党史,举行红色文创展示。
      
       吸引力影响力,在酿厚获得感中丰沛时代内涵
      
       前两天,一个集纳全市红色场馆资源、创新红色文化应用和服务的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上线。基于大数据,创新打造出上海红色文化“云端”传播矩阵。◆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红色遗迹遗址,红色鲜活故事,就此有了更丰富载体和途径,以更生动多元的形式走近人们,走近青少年群体,实现可达可触及。
      
       对更多人而言,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相融而生的吸引力还在于:能在实践中不断回应人们的新需求,引领新生活,酿厚满满的获得感。
      
       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徐汇区天平街道,成立了天平德育圈,汇聚起红色故事、红色资源。社区居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红色话剧,为青少年培铸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建联建,社区单位积极认领居民微心愿。从邻里餐厅、便民理发,到小剧场、为老康养等,这面小小心愿墙,见证了凡人善举,浓缩了社区共同精神认同和价值归属。
      
       十年前,上海最早引入“社区规划师”。如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每年定期“上新”。一大批艺术家、建筑师、社会工作者等各方力量,主动走进、浸润一个个都市社区、郊野乡村,通过一场场聚焦生活的艺术营造来涵育审美素养,提升生活舒适度,让“品质”二字融入日常,激发出社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
      
       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成了人们的心之所向、神之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