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5-04 第26,85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历经169个日夜,优化空间布局、改造提升展陈、创新表现形式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今起重新开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放后,参观者能够首次以360度全景的视角,了解人民出版社旧址。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顾一琼见习记者 王宛艺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历经近半年的建筑本体维护保养以及内部展陈提升改造后,以崭新面貌向社会重新开馆。1922年7月,在辅德里625号李达寓所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12位怀揣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出席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任务。
      
       而今,位于静安区的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百年旧址清水红砖,重现了辅德里1915年建造之初的历史风貌。
      
       自去年11月闭馆后,169个日夜、4056个小时,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加固建筑本体、修复风貌的同时,优化了场馆空间布局、改造提升展陈,以更丰富、更创新的表现方式呈现“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一面清水墙,历经12道工序
      
       靠近延安中路的一排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共有8个门洞、16根门柱及门楣,是此次修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能修旧如故,修缮采用原工艺和原材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项目负责人吴公保介绍,门头门柱采用舂光石灰进行修复,“这种砖面修复料取自天然石灰岩料,再掺入微量水泥,用人工绕拌、捶打、搓揉而成的‘手作石灰’能保证墙体多年不渗水”。◆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石库门红砖的“红”,需要黄、绿、黑、红四种颜色按一定的比例调拌出来。当时仅门楣的配色,就做了不下16个小样。
      
       从最初的墙面清理、清洗到最后的憎水保护,整个修复经过整整12道工序,每一砖每一瓦都蕴藏着匠人们的严谨求实与精益求精。
      
       柱头砖雕更是工匠师傅使用红砖手工雕刻而出。雕塑上叶子翻卷的弧度、叶脉走向等,都根据现有摹本和史料比对考证而得出,最大程度地还原百年前的建筑原貌。
      
       一次展陈提升,呈现新时代新发展
      
       今天,中共二大会址重展昔日风采。新馆展区由“序厅、基本陈列展厅、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党章展厅、平民女校旧址展厅、专题展厅”共六个展区组成,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
      
       在展陈提升上,纪念馆序厅的开场电影在内容上优化调整,呈现出新时代、新发展。一旁,宣誓区的陈列也重新布置,新增实物党旗,增强了仪式教育规范性和仪式感。
      
       油画《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经由原作者俞晓夫亲自修复、补色、上光,并进行清洗后,再次回到基本陈列展厅。
      
       为保证展出质量,本次修缮还调换了部分中共二大代表的照片,并对部分代表的照片进行专业修复,确保内容严谨和准确。
      
       一系列新技术,更好讲好二大故事
      
       展陈手段在技术赋能下有了进一步提升。展陈运用沉浸式影片、历史图文、实景还原等手段,还原了当年开会的场景。譬如,12位代表的展墙使用了双层夹胶通电玻璃,通过电源控制来调节通电玻璃透明度。不仅展厅的通透感增强了,而且展厅外的阳光长廊以及石库门风貌也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营造出“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通过人机互动的展陈方式和多媒体展示等交互手段,参观者还能首次以360度全景视角,了解人民出版社旧址。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还特意邀请医务工作者、大学生、部队战士、白领党员、工匠师傅等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加入到新馆的讲解中来。“志愿者们在讲解过程中,也讲出了自信心与自豪感。他们不仅讲述着党史,更通过自己的讲述传承、赓续红色血脉和精神力量。”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尤玮介绍,这样的讲解方式也将继续沿用。
      
       前不久,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舞台剧《辅德里》上演。在这部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文件为主线的戏剧中,二大提供了相关史料,艺术化再现了峥嵘岁月的人物故事。尤玮表示,他们将继续创新形式、丰富手段,讲好二大故事。
      
       接下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将进一步整合静安区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馆一品”特色项目,以崭新面貌和高质量服务,助力“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100周年,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