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3-25 第26,81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育人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吴坚勇
      
       大学生就业,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关乎大学的社会声誉,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高校就业工作,是大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来说,不仅要着眼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树立“就业育人”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职业观、就业观,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就业育人,首先要有家国情怀的高度。高校就业工作不仅是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学生树立“到哪里工作”“找什么工作”等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这是就业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就业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就业育人尤其要用好党史这座丰富的“宝藏”,引导青年学生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让广大青年学子到脱贫攻坚一线、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业。
      
       当前,以就业为育人工作的载体,高校应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珍惜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在脚踏实地工作中实现梦想、收获幸福。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学会积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挑战,摒弃“观望等靠”的消极心理和逃避态度,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积极为国家发展和人民期盼贡献智慧和力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就业育人,也要体现全员参与的“温度”,高校要充分发挥各育人主体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要积极发挥专任教师的就业育人功能,立足第一课堂主阵地,把就业育人的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必修课,引导学生以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导向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要发挥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就业育人功能,将职业生涯指导融入学术指导、日常服务管理中,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将深厚的爱国情、高远的强国志融入于踏实的报国行中。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开设《智慧中国》“中国系列”课程,学校邀请企业专家、业界翘楚等“行业名人”讲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精彩故事,引导青年学子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勇担制造强国使命。据学校最新统计,先进制造以及与制造业密切关联的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流向,2020届毕业生中进入这两大行业工作的比例为53.4%。
      
       就业育人,还要有全面协同的力度,要坚持系统观念,尊重不同学生群体在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成长规律。比如,针对大一新生,可通过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等形式,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针对大二、大三学生,要在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中培育职业素养,强化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针对大四学生,要在做好就业服务的同时,通过毕业典礼、离校服务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针对研究生群体,要通过在课程导论中开展学科发展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之情。
      
       把就业育人理念贯穿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中,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多元融入,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在“心理育人”与“资助育人”中,要坚持扶困、扶智、扶志相统一,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在 “管理育人”与 “服务育人”中,要发挥科学管理与后勤服务对于价值观涵养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发挥“组织育人”优势,在高校党建中融入就业育人元素,促进组织建设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爱党报国的精彩华章。
      
       (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组稿编辑: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