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3-24 第26,81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2版:论苑

从哲学维度深入解读脱贫攻坚精神

       ■夏明月 杨璧源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精神的精辟概括,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精神实质,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力量源泉。从哲学维度解读脱贫攻坚精神,其自身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内在逻辑自成一体。“上下同心”的整体性理念体现了脱贫攻坚的本体论意蕴,回答了脱贫理念的本体内核; “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是脱贫攻坚方法论层面的表达,是对如何实现脱贫的回应;“不负人民”则是脱贫攻坚的价值论体现,是 “为谁脱贫”问题的回答。
      
       本体论意蕴
      
       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活动需要依靠类共同体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成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力诠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汇集成一个合理有序的整体,形成了单个部分所不能达到的功能,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各个部分在整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得整体功能得到了最大发挥。党组织各级力量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构筑了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传承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这种“上下同心”的整体性思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前进中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贫困、创造世界奇迹的精神武器。
      
       方法论意蕴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一任接着一任的坚守,尽锐出战的奉献,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断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他们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了社会价值;他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实现了自我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从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紧紧抓住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扎根基层,精准落实,“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扶贫”的独特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这种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彰显非同寻常的胸怀与格局。
      
       对于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的“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地区,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凭借攻坚克难的顽强精神,逐个攻克难关,通过量的不断累积,最终实现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质的飞跃。在扶贫攻坚的战役中,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从量变积累质变,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胜利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价值论意蕴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党,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为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摆脱贫困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第一步,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不负人民期待,集中力量解决人民贫困问题。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获得了广大的人民支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脱贫攻坚精神筑起一座新的精神丰碑,必将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