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3-01 第26,79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服务残障人士41万人次,迄今21名智障人士走进社会

张心亚:用心发掘潜能,换来“铁树开花”

一定要让孩子们走出家门,有朋友、有信心、有未来 ——张心亚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制图:李洁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是先锋队组织,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根标杆、一束光。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岗位、扎根基层,为经济社会发展、掌握核心科技、民生持续改善作出贡献——他们中有人为中华飞天梦竭尽所能、有人为老旧住宅的高标准修缮四处奔走、有人则十几年如一日帮助残障人士走进社会……
      
       本报今起推出“百年初心奋斗者”专题报道,记者将深入企业、社区、园区、学校、科研院所等展开采访。我们将寻访100位基层党员,听他们讲述党的故事、党员的故事,反映各条战线上优秀党员永葆初心、永担使命的奋斗历程,展现新气象、奋进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本报记者 单颖文
      
       听闻轻度智障人士菲菲找到了工作,张心亚和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数十位学员特意为她举办欢送会。在张心亚和团队的帮助下,迄今已有21名智障人士走进社会。
      
       对于诸多残障人士而言,投身助残事业已有17年的张心亚,不仅是带给他们无微不至关爱的“张妈妈”,更是帮助他们发掘潜能、找到生活意义的“人生导师”——学员中,有的获得2019年上海市特奥滚球比赛金牌,有的登上了大世界舞台,还有的成为服务残障人士的志愿者……
      
       “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身体情况,但能帮助他们掌握技能、重回社会。”张心亚介绍,以残障人士需求为导向,助残工作室设定教育、康复、文艺、特奥、法律、技能、社会共建与社区融合等七大类教学项目,先后服务残障人士41万人次,累计学时达48万小时。
      
       曾经朝她吐口水的孩子,如今是位运动健将
      
       在2019年上海市特奥滚球比赛中,重度智障人士小何获得了草地滚球项目的金牌。在前几届区级比赛中,她还获得过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的冠军。
      
       小何从小就失去母亲,父亲是盲人,因此小何一度整天闲散在外,见人就吐口水,甚至还动手打人。当时,张心亚第一次上门劝说她到虹口区曲阳路街道专为智障人士服务的“阳光之家”时,小何朝着她吐了一口唾沫。张心亚掏出纸巾,轻轻擦拭留在她嘴角的口水,并温柔地安抚她。在张心亚的努力下,小何走进了“阳光之家”。
      
       张心亚发现小何手臂力量比较大,就推荐她去打羽毛球。见小何很喜欢这项运动,张心亚与志愿者每天陪她打球,还故意输球给她。在“张妈妈”的关爱下,小何不仅运动水平不断提升,还改掉了吐口水的习惯,与曾经的她判若两人。
      
       在助残工作室“孩子们”面前,张心亚拥有多重身份:她是“妈妈”,喊得出所有“孩子”的名字,知道每个人的特点;她是老师,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地教着简单的生活自理动作,陪着练唱歌、跳舞、念诗等;她还是调解员,每当孩子打闹,就要出面调停,耐心安抚。
      
       患有重度智障的祥祥,是助残工作室的兼职摄影师,还是阳光小乐队成员。不过,祥祥更擅长抖空竹,被张心亚发掘出这项才艺潜能后,他还去大世界表演过。祥祥说,“阳光之家”给了他爱与包容,“张妈妈”身患重病还坚持为大家服务,让他更坚定了信念——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在张心亚看来,鼓励残障人士接受社会关爱,再尽力回馈社会,是他们重建自信、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
      
       “带个好头,为党和人民做点有益的事”
      
       张心亚今年73岁,2004年退休后一直专注于助残志愿服务,迄今已有17年。她多年如一日热心助残志愿服务的动力,一是因为重度智障的女儿让她对残障者家庭产生了更强的同情心,二是源自她入党时的初心——“带个好头,为党和人民做点有益的事”。
      
       张心亚的女儿铭铭在3个月大时因油漆中毒导致重度智障。铭铭16岁从特殊学校毕业后,越来越不愿同人交往。2005年,张心亚带着铭铭来到 “阳光之家”,她就此成为了 “阳光之家”的第一批志愿者。
      
       此后,张心亚经常前往残障家庭,劝说父母把孩子送到“阳光之家”,她因此而受过不少委屈,经常遭遇“闭门羹”甚至被谩骂。张心亚理解这些父母“家丑不外扬”的心态,但她更不愿这些孩子在16岁离开特殊学校后整天无所事事。
      
       2012年,张心亚成立助残工作室,决定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无论几岁,都可以不“毕业”,并将服务群体从智障人士拓展至各类残障群体。2015年,助残工作室被虹口区民政局批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并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
      
       年逾古稀的张心亚长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2017年还接受化疗,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助残事业。她说,助残志愿服务再难再苦也要坚持,“一定要让孩子们走出家门,有朋友、有信心、有未来”——不奢求桃李满天下,惟期待“铁树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