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1-26 第26,75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上海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

“生态之城”建设新目标:确保2025年碳达峰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的风力发电项目。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本报见习记者 张天弛
      
       杭州湾北岸附近的海面上,一根直径8米粗的风机塔架刚刚立起,奉贤海上风电项目第五台风机建桩工作完成。噼啪噼啪……海岸上,该项目集控中心变电楼的工地上传来工人们焊接基锚筋的阵阵声响。
      
       用海风代替燃烧煤炭发电,能有什么收益?风电项目运营方,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唐征歧算了一笔账:并网投产后,风电场平均年上网电量可达59639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18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万吨。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上海将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
      
       那么,究竟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专家解释,“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在此之后排放量开始转升为降。而“碳中和”则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而“碳达峰”和“碳中和”二者之间又环环相扣,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实现基础——在碳排放量经过由增转降的拐点后,才有可能实现排放的二氧化碳与环境净化能力的中和抵消。因此,要想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就要牢牢牵住降低碳排放量这个“牛鼻子”,并辅以不断提升的自然环境中和能力。
      
       牵住减碳“牛鼻子”,上海能源图谱更“绿”了
      
       “减碳”首先要从调整能源结构入手,用更清洁更绿色的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去年12月12日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将减碳目标细化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对于上海而言,“十三五”时期,坚持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性能源比重从37%下降到31%,天然气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光伏、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不断发展,非化石能源整体占比已超过17%,为下一步实现碳达峰打下良好基础。
      
       唐征歧介绍,去年12月开工建设的奉贤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首个竞争性配置海上风电项目,也是上海目前最大的单体风电项目。“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目前已完成5台风机的建桩工作,预计今年5月前能完成全部32台风机的建桩工作,并在年底并网投产。”他说,该项目总装机规模200兆瓦,每年能给上海提供59639万千瓦时电量,可节约18.27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量49.98万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0多吨,还能省下70多万吨水。
      
       除了风力发电之外,上海此前在光伏发电上也有所探索。记者了解到,崇明前卫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有1.051兆瓦,通过太阳能光伏组件可以生成380伏的交流电,还可以经过升压变为10千伏高压电,目前该项目已接入前卫35千伏变电站,供给市民使用。
      
       市政协委员陈振楼提出,海洋潮汐也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长江口北支恰好是我国海洋潮汐能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经他测算,长江口北支建潮汐发电站可装机容量为70.4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2.8亿千瓦时。“如果全部开发出来,相当于4个(目前)全球第一大潮汐电站的发电量。”陈振楼说,上海能源需求巨大,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要想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单方面通过扩大绿化增加碳吸收量效果有限。因此,他建议尽快开展长江口北支潮汐电站建设的相关研究评估,早日开发长江口潮汐能源,为长三角地区低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减碳”还体现在人们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之中。黄浦区汇龙新城小区最近也算了一笔账,在更换了节能灯、节水器和水泵变频控制柜后,今年1月,小区物业电费比去年同期足足省了1万多元。
      
       打造“上海碳”,努力建成国际碳金融中心
      
       1月5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这意味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实际上,早在7年前,上海就开始了碳交易的探索之路。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信息,自2013年底试点碳交易以来,7年间累计交易量达1.55亿吨,其中上海配额交易有4500多万吨。
      
       上海正在努力建成国际碳金融中心。上海的人才优势和科创优势可以加速孵化节能降碳关键技术创新,也有助于碳金融迅速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体系之中,打通降碳环保领域的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在原有“上海金”“上海油”的基础上,打造“上海碳”,增强上海辐射全国的碳金融服务功能。
      
       市政协委员杨守业、唐颐等一同建议,利用临港新片区的海洋高科技和风电产业能源发展特色,率先在此建立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区域碳交易试点,同时培育示范区绿色碳金融服务体系。
      
       赵柏基委员建议,在促进碳交易平台建立的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支持绿色投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和公众一起参与扶持绿色产业。
      
       建设“生态之城”,高质量城市生态体系固碳能力更强
      
       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态体系吸收中和碳排放量的能力也越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要整个社会的协同治理,这也倒逼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让上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十三五”时期,上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化上海,造福于民”方针,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黄浦江滨江绿道45公里核心段贯通、17条(片)市级重点生态廊道基本建成、4038公顷外环绿带全面建成、城市公园达到406所、新增绿地逾6000公顷……全市“环、楔、廊、园、林”生态格局已基本形成。截至去年底,上海森林覆盖率达到18.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湿地保有量达到46.46万公顷。根据规划纲要草案,今年上海将新建林地5万亩、绿地1000公顷,预计到2025年上海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9.5%。
      
       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心军介绍,“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持续推进“生态之城”建设,着力构建“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实施“千园”工程,不仅是城区,每个郊区也都能拥有自己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