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1-06 第26,73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0版:文艺百家

以中华创世神话为支点、打破文艺各门类局限,“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获得广泛关注与认可

挖掘中华创世神话深厚内涵 全方位撬动文艺创作

由施大畏、冯远等二三十位著名画家并由陈苏编文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嘉宾:
      
       施大畏(著名画家、“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组委会副主任)
      
       孙颙(著名作家、“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组委会副主任)
      
       采访:范昕(本报首席记者)
      
       作为上海市“十三五”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以下简称“中华创世神话”工程)可以说硕果累累,获得了广泛关注与认可。最新数据显示,由文学界和美术界跨界合作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美文插图本》至今已发行过万册,并且不仅推出英语版本,还被波兰、捷克、保加利亚等国的出版社翻译成各自的语言;由二三十位著名画家创作并由陈苏编文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印数近万套;目前,随着工程继续走向深入,美术方面的二期创作已经启动;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一书,则为今后该工程的不断打磨推进奠定了基础。
      
       中华创世神话的深厚内涵,是“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支点。在此基础上,工程打破文艺各门类局限,全方位撬动起文艺创作,成为一大创举。站在“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已经开局的关键节点,业界普遍感到,对中华创世神话的挖掘越是深入,其对于激励文艺创作、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就愈加凸显。
      
       不同文艺门类观念碰撞,用国际性语言讲中国神话
      
       文汇报:随着“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持续推进,最近几年,围绕中华创世神话的各种文艺样式创作陆续面世。其中最先起步的学术、文学和美术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呈现出什么样的突破?
      
       孙颙:我们祖先口口相传的创世神话故事,原本内容非常丰富,比西方创世神话内涵更为深厚。但是,这些故事原来散落于《山海经》等典籍,记述比较简略,且不系统。这次开展的项目,对各种典籍和民间传说进行系统整理,是填补了文化上的空白。
      
       成果集中体现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昌平著、总计40余万字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一书中。该书围绕中华创世神话,对于中华智慧宝库进行了学术上的梳理,不仅奠定了文艺各门类今后深化中华创世神话题材创作的基础,也为我们今天深入思考“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意义提供了诸多启示。
      
       施大畏:美术方面首先形成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总计30本,进而又有了一系列大型主题画创作。
      
       用绘画表现中华创世神话,到底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为标杆,还是参照后来的抽象非写实一路?既然是一个项目,风格要不要统一?光是这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就曾争论不下。参与第一批30本连环画创作的画家,共有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后来,我们从认知上解决了难题,使创作得以全面铺开。
      
       首先,西方文艺的复兴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仅仅是铺路,把这件文化大事做出一个开头。同时,方法上也做了变通,先着手创世神话的连环画创作,让每个艺术家充分发挥创造力,不求风格的一致,然后拿到社会上听取大众的想法。有了这个铺垫,后来的大型主题画创作,底气比较充足。
      
       我们的成果最终是要走出去,让世界知道。也因而,我们的创作在这样的原则下有了突破:抓住人性最本质的东西,用国际性语言讲故事,把中国神话讲给世界听。
      
       文汇报:不同文艺门类的创作,在思维上具有不同的侧重。“中华创世神话”工程推进过程中,不同的文艺门类有过争论与碰撞吗?它们又是如何互相汲取灵感,良性推动项目深入发展的?
      
       施大畏:“中华创世神话”工程推进到今天,没有吴贻弓、赵昌平两位老师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以前太多神话故事的文字梳理、研究考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果。这一系列美术作品的核心和根基就是学术、文学作品。
      
       文学与美术创作的确有时存在分歧。例如典籍上普遍记载女娲是人首蛇身,但这样的形象变成画面未必很美。有画家提出,女娲像母亲,应该是很美丽的,她的形象能不能跳出文字上具体的描述,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变成我们心里完整的呈现。这样的提法得到了很多画家的认同。视觉艺术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文字却能传递并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东西显示出来,能表现文字不能表现的东西。同时,把神变成人,我们可以更细腻地揣摩、阐释神的心理状态,人与神的对话更加平等。
      
       孙颙:关于神话人物的形象呈现,确实是在美术与文学相互激发下确定的。文字工作者认为“人首兽身”的表述没问题,但是美术家们更考虑造型美。经过反复争论,渐渐在一个认识上统一起来:典籍的记叙应该尊重,但也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古代民族一般有图腾崇拜,可以把“兽身”表现为“图腾”。这个看法是否合适可以继续讨论,但确实是文学与美术创作者在过程中碰撞的结果。
      
       项目的进展,让美术和文学工作者在与“大禹”相关的内容上达成的共识非常丰满。赵昌平的学术考述,关于大禹有许多新的阐述,主要强调大禹的功绩绝对不限于治水。大禹和他的团队,在治水的漫长奋斗中,对中华地域“九州”的形成,对民族国家的雏形,有多方面决定性的奉献,他们体现的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青年作家们创作的散文故事中,大禹及其团队的内容占有三分之一强,画家们这方面的创作也比较丰富。
      
       只有将中华创世神话的内涵讲深刻了,艺术质量才谈得上有保证
      
       文汇报:今天我们如何理解“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意义?过去几年里,我们对于中华创世神话的理解有了怎样的更新与加深,其对于今后的文艺创作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启示?
      
       孙颙:“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意义,一是填补文化方面的空白,二是进行文化对话和交流,这两方面之前都已经做过不同程度的阐释。而最为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是整理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中汲取文明的原初力量。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大禹、黄帝炎帝的再认识等方面,都有非常可贵的内容,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有着重要意义。这些内容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大禹等故事集中体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黄帝炎帝等故事集中体现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例如我们从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中,认识到祖先的胸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从那时就开始了。当时,传说中黄帝和炎帝双方的战争,实际是不同部落间争夺土地资源的故事。当黄帝一方获胜,炎帝一方落败,炎帝宣布认输,永不再战,此后炎帝主要从事种植粮食和发掘中草药;黄帝同样大气,宣布炎帝的部落可以照样在原有的土地上生存,不受歧视。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孕育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
      
       施大畏:创世神话可以说是中外艺术最合适的一种对话题材。我画过一张《鲧的故事》,就挂在中华艺术宫。一次,我在那里接待来自希腊的美术代表团,他们问起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很难解释,但当我把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与鲧的故事对照起来,说鲧就像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时,对方立刻理解了。这样的东西文化交融,其实就是围绕着对于世界的看法,人从哪里来?人要到哪里去?
      
       我最近看了英国学者柯律格写的《谁在看中国画》一书,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与世界对话,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自信。书中提到,观画在传统中国更像是阅读一本书,属于一种私人体验,而观赏欧洲油画,通常被理解为一种随时有其他人加入的社交式经验。东西方绘画在观赏体验上的这种不同,与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媒材差异有关。柯律格呈现的是跳脱出东西二元观的多样性叙事,向西方读者展示脱离他们所熟悉的观看之道的另一种视觉形式,并试图将中国绘画纳入世界艺术的叙事中。这本书令我重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用新的形式语言面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思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的文化传播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中华创世神话”工程正体现了这样的思考,并且将在进一步的推进中逐渐丰满这样的思考。
      
       文汇报:中华创世神话还有哪些内容亟待厘清?“中华创世神话”工程未来还将如何推进?
      
       孙颙:西方创世神话经历文艺复兴时期,几百年才做到家喻户晓,我们现在所有的工作只是开头,是基础。创作方面的路很长。比如,当初讨论人物造型,有美术家提出,孙悟空的造型,也是创作者与观众长期互动产生的结果。因此,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为了进一步普及,我们认为,在文学和美术的基础上,其他有益于普及的样式要跟上。
      
       施大畏:美术方面目前我们已经梳理出不少选题,正在积极推进二期创作,希望能够进一步厘清整个神话发展的逻辑思路。
      
       同时,对照《中华创世神话考述》这一扎实的学术文本,艺术家们之前画过的一些神话故事、人物完全可以进一步打磨、提升,甚至是推翻前一稿重新开始画。我自己画大禹就深有感触,从1996年画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前两年画他制九鼎定九州,天下从此一统,确立中华民族自己的版图,在一次次创作过程中,我对大禹的理解其实是在逐步深入的,从朦胧的自觉变为理性的创作。如今对照神话学术文本,我认为自己的画面还有优化的空间。
      
       此外,我们将一改以往广邀名家的思路,而是像影视导演挑选演员一样,为不同的神话故事、人物在全国范围内挑选风格合适的创作者,最近几届入选全国美展的艺术家都已纳入我们的视野,并且希望以此发现更多的中青年优秀艺术家,也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新路。
      
       “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推进急不得,任重道远。比文艺各门类总共推出作品有多少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对于文化深度的考虑有多少。创作过程是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精心打磨才能出好作品。只有将中华创世神话的内涵讲深刻了,艺术质量才谈得上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