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1-03 第26,73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一堂数学课见证“AI+教育”让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本报记者 储舒婷
      
       同一个班、两个成绩差不多的孩子,面对同一个知识点,需要提升的却可能是不同方面的学习能力。然而,当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那么,“AI+教育”能否让孩子从“刷题”中解放出来?华东师范大学领衔研发的一项人工智能学习系统1.0版,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学科入手,已在尝试解决这样的问题,验证智能学习的“减负”第一步。
      
       在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多位来自教育学、人工智能、心理学等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共同见证了一堂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课。“人工智能正在赋能教育并将重塑教育,‘AI+教育’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新研究院首任院长袁振国表示,聚焦国家和上海市智能教育重大战略需求,华东师大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集成创新,把智能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通过工程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致力于打造上海和国家智能教育高地。
      
       在日常学习中智能“体检”,个性化调整学习内容和形式
      
       现场,40名分别来自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同学做了一次自适应学习的展示。首先,各年级的10名同学收到了相同的题目。在完成练习的40分钟内,智能系统会记录他们每个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实时从多维度做出智能分析,并迅速显示分析报告。
      
       袁振国以现场几个同学的分析报告为例进行了说明。
      
       先来看五年级的孔同学,他属于轻度的视觉媒体偏好。那么,在后续学习中,系统会倾向于给他推送视频资源,并根据孔同学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再看四年级的朱同学和秦同学。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前,系统引导秦同学巩固了加法简便运算这个知识;而朱同学的系统让他直接跳过了温故知新环节,进入到更深入的学习。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因为实时数据报告显示,系统判断认为朱同学已经掌握了前置知识,而秦同学没有掌握。“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哪怕在同一个学习任务下,系统给大家推送的学习内容也是个性化的。”袁振国还分享了一个更长时间的对比案例。张同学和王同学是同一个班级、学习成绩差不多的两名学生,在使用系统两个多月后,系统给两名同学规划的最优学习路径差异比较大,目的是让他们少走弯路,进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训练。
      
       袁振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套自适应学习系统能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实时智能“体检”,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个性化定制学习路径。以数学学科为例,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特级教师,已精细筛选了4万道题目作为原始题库。除了知识层面,也能从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空间想象、数学建模等多个能力维度,对同学们进行实时的能力评价。
      
       知识学习只是第一步,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培养正在跟进
      
       现在,已有一个高考机器人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和北大。它2017年参加了数学高考,10分钟交卷,考了106分;2018年“二战”高考考了136分,这个成绩离“考上”清华相距不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表示,智能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重塑教育,人工智能可以使教育从目前以教师为主的工业化时代教育,全面升级为以学习者为主的智能化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从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教育,转为以学习者为主的个性化教育,即每个人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研发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基本都聚焦于知识的学习,以知识图谱为全部内容。然而,“我们正在联合人工智能、心理学等8个学科的专家及多家企业,共同研发三维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即首先是知识学习,接下来要向学习能力的提升拓展,进而最终向情感转化”。袁振国表示,面向未来的教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将屈居于学习能力、思维水平之后。因此,下一步开发的重点是思维能力的自适应学习的系统,进而向社会的情感、社会的互动、社会责任心的融合,真正向教育育人这个方向去努力。
      
       AI从赋能教育到重塑教育,核心仍是育人
      
       从赋能教育到重塑教育,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褚君浩指出:“不是人工智能+教育,而是教育+人工智能,它的核心在教育。”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多位与会专家也都不约而同强调,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除了自适应学习系统的研发,同样重要的还有“AI+教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据悉,新成立的研究院在基础研究方面,将聚焦人工智能的认知理论,让教和学的行为更贴近认知发育的规律。应用研究方面则更关注赋能教育的人机交互,未来或将真正实现让机器和人类进行有“温度”的沟通。袁振国表示,在研究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思维成长模式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教师降低工作内容的同时,对教师知识结构、就业难度的影响,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等,也将指导我们如何有选择地在教育中用人工智能。
      
       目前,研究院已组织专家编写了24册的《人工智能与教育》丛书,形成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初步方案。2020年9月,全国首个智能教育博士班在华东师范大学招收首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