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祺
上海永康路“熊爪咖啡”一夜爆红,但它的走红逻辑不仅仅是因为残障人士。
一面水泥墙、一个小洞、一只熊爪、一杯咖啡,有多少路人会在这间别致的咖啡馆前驻足?又有多少人会马上想到背后的故事?显然,即便你不知道水泥墙背后站着残障咖啡师,你也有足够的冲动和熊爪来一次亲密互动。
所以看到熊爪时,我们会先感到好奇;听完故事后,我们才会倍觉暖心。暖心,是人们对于残障报以的共情,也是健全大众对于残障人士自食其力的欣慰,但是“暖心”并不是评价一家咖啡馆的主要标准。当公益的热潮渐退,网红的流量渐缓,这家咖啡馆能否为残障人士群体持续创造工作机会,又能否为社会大众持续带来惊喜?
抛开观察残障人士的滤镜,我们来看看这家店:店长是咖啡冲调比赛冠军,确保了熊爪托出的不是噱头,而是诚意和专业;门店采用无接触下单,同时对熊爪进行严格消毒和更换,将创意的施展限于卫生与安全的界内。独特的吸粉创意、可口的咖啡饮品、规范的经营模式,再加上永康路的地段优势,这些要素足够支撑起一家合格的咖啡店,不论店员的身体是否健全。
因此,“熊爪咖啡”呼唤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生活的关注,但更渴望社会对于咖啡品质的认可。
其实,人们并不会因为残障人士的缘故而放低品控标准,只会因为残障人士的身份对那股浓香多一分敬意。当我们为《时间简史》中的天马行空所折服,我们很难想象霍金全身瘫痪,只能用三根手指来传递信息;当我们沉浸于《第五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的旋律,我们很难想象贝多芬是一位重度听力障碍者;当我们欣赏“小鸟”在足球场上行云流水般盘带过人,我们很难想象加林查的左右脚长度差了6厘米。
霍金、贝多芬、加林查受世人敬仰,并非因为他们是残障人士,而是因为他们取得了超越常人的成就。没有人会从残障的角度去品评他们,但所有人会因为他们的残障献上更响亮的掌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必始终戴着滤镜去永康路“献爱心”,不妨以食客的姿态为“熊爪咖啡”留下美食体验,这既是对自己的消费负责,也是对残障人士的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