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10-24 第26,66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综合/广告

专访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文汇报人张先奇——

两次入朝:一次抗击侵略,一次帮助重建

张先奇,男,193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于1950年3月入伍,1951年12月担任九兵团教导团党训队文化教员,1952年7月担任志愿军炮兵405团政治处宣传股工作员。荣立“三等功”二次。1978年10月,进入文汇报社,先后在要闻部、教卫部、群工部工作,1992年12月退休。 本报记者 何易摄
       ■本报记者 何易∣周辰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张先奇对文汇报的后辈寄语:“实事求是做好工作,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我没打过仗,我没开过枪,我不是英雄。”年近九旬,已是华发苍颜的张先奇端坐桌前,这姿态是长年军旅生涯留下的痕迹。翻开老影集,他抚摸着那一张在朝鲜留下的老照片,对到访记者说了上述的话。一张老照片就是一个故事,照片上那句“永远做最可爱的人”让张先奇再次回到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岁月。
      
       1952年,作为全连唯一一个高中毕业的新兵,张先奇被分配至志愿军第九兵团炮兵405团高机连做文化教员,跟随部队一路唱着 “雄赳赳,气昂昂……”徒步通过鸭绿江。
      
       很快,行军途中的张先奇就感受到了更为直接的危险——头顶不时有敌机呼啸而过,向下投掷炸弹。
      
       从未打过仗的新兵张先奇不由地感到害怕,“幸好当时连里的一个副指导员战斗经验丰富,对我们这些新战士很照顾,每次有敌机飞过来他就会喊‘不要怕,跟我走!’”
      
       张先奇在珍藏的相册里专门找出副指导员的照片,“他告诉我,遇到空袭跑不掉就钻刚炸开的弹坑,因为炮弹落在同一个弹坑的几率低,这样能活命”。
      
       设置炮兵阵地,挖坑道是张先奇在朝鲜最主要的“战场”。“挖坑道,轧实地面非常累,稍不注意,抡大锤的就会脱手。”张先奇摸了摸右腰说,“我就曾被战友抡飞的大锤砸了一下,当时就疼懵了。但是时间紧张,坑道就是生命,我赶紧爬起来继续挖。”
      
       然而,打仗总有伤亡。一天,敌军飞机再度来袭,一颗炸弹落在了坑道拐角处的伙房旁,正在打饭的团长警卫员被石头砸中头部,当场牺牲,另有两名战士负伤。
      
       这是张先奇第一次目睹战友牺牲,那是个20岁出头的山东小伙。张先奇和其他几名战友找来一块门板,轻轻将警卫员放在门板上,抬他下山。 ◆下转第六版(上接第四版)“那一天刚好下雨,我右肩抬着门板走在左前侧,雨水混着他的血,流到门板上,又顺着我肩膀流到衣襟上。血腥味很浓,但这是我的战友,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张先奇突然沉默下来。
      
       当时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军的军力部署,撤军换防都是悄无声息地进行。1953年张先奇未打一枪便坐着 “闷罐车”随军返回国内,他本以为自己的抗美援朝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不料,1956年底,张先奇所在的部队再度接到入朝换防的命令。原来,1953年停战后,另一场大作战随即开始——中国志愿军像建设自己的国家一样开始帮助朝鲜重建。张先奇所在的部队,和当地人民一道修建被美军炸毁的水利工程,帮助朝鲜恢复农业灌溉。
      
       1958年2月19日,中朝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于1958年底全部撤出朝鲜。撤军决定公布后,志愿军叫响了“多流一把汗,多留一分友谊”的口号,更加热情地帮助朝鲜人民,张先奇和战友们加紧赶工,原本两人负责装满一筐土,后来成为一人一筐。
      
       在修建大坝的两年时间里,张先奇对朝鲜人民的热情印象深刻,当地妇女们头顶着巨大的盆子、锅子上来送饭,只要有自己一口吃的,就绝不让志愿军挨饿。
      
       1958年底,22团圆满完成任务,最后一批撤军离开朝鲜。“嗨呀,这一次火车站就热闹了,朝鲜人民敲锣打鼓地欢送我们。”
      
       回国后,张先奇继续在部队服役,1978年10月转业后进入文汇报工作,于1992年12月退休。
      
       部队服役28年,报社工作14年,张先奇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只是度过了平凡的人生。
      
       然而,在他用肩膀担起战友生死,用双手为异国修建大坝,乃至转业后投身新闻事业的每一个时刻,无不在诠释何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