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7-15 第26,56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莫“放假”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专家谈暑期安全

       ■本报记者 陈瑜
      
       ■少年儿童安全教育适宜采用多种表征方式,综合运用“游戏、活动、音频视频、图书、玩具”等多种途径,以促进少年儿童多种感官参与,不应仅关注少年儿童认知的改变,更应着力于其安全行为的演练与实践。长此以往,才能“使安全行为成为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随着暑期的到来,青少年儿童安全再次成为亟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怎么让孩子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期呢?本报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的两位专家。
      
       家中是伤害发生最多的场所
      
       “七八月是青少年儿童伤害多发月份,占比分别达到9.77%和9.89%。”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廷洲指出,青少年儿童伤害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暑期占比近20%。他告诉记者,纵观国内外调查研究的证据,坠落、溺水、道路交通、窒息、钝(锐)器伤、动物伤等因素是造成儿童伤害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根据《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46.34%发生在家中,15.01%发生在公共居住场所,13.34%发生在公路或街道,10.72%发生在学校与公共场所。家中是发生少年儿童伤害最多的场所。
      
       “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李廷洲说,研究表明男童伤害发生率是女童的约2倍。国内一项针对3019名农村儿童的调查显示,男童与女童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1.75%和10.28%。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461万名因受到伤害而急诊的儿童中,男童占64.1%,女童占35.9%。◆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不同年龄青少年儿童伤害发生率和诱因有明显区别。李廷洲介绍,2010-2015年,一检测系统对全国范围内127家医院的门急诊病例开展监测,发现0-18岁青少年儿童门急诊伤害病例中,1-4岁年龄组占比最高,达32.28%;其次为15-18岁年龄组,占比25.73%;再次为5-9岁年龄组,占比23.25%。
      
       将安全教育融入少年儿童日常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郅庭瑾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青少年儿童安全防护的政策体系,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曾制定过《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印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并针对溺水、食品安全、校园安全、传染病等采取系列举措。但她认为,儿童及家长安全自护能力仍亟待提升,青少年儿童安全防护体系须进一步完善。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安全教育呢?她提出,要遵循少年儿童身心统整发展的规律,强调多感官、重实践的安全教育。少年儿童的身体、认知、情绪、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安全教育应调动少年儿童多种感官,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以实现儿童的有效学习。因此,少年儿童安全教育适宜采用多种表征方式,综合运用“游戏、活动、音频视频、图书、玩具”等多种途径,以促进少年儿童多种感官参与,不应仅关注少年儿童认知的改变,更应着力于其安全行为的演练与实践。长此以往,才能“使安全行为成为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目前安全教育多以“主题周” “主题月”等形式开展,她认为这种一次性的集中培训,无形中将安全教育与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和课程学习割裂,不利于少年儿童安全行为习惯的持续性培养。因此,有必要将安全教育主动融入少年儿童日常活动和课程,使少年儿童从小浸润在遵守安全规则的环境中,孕育注重安全的态度与行为。
      
       儿童安全防护需要全社会支持
      
       谈及“家中是儿童伤害事故发生最多的场所”,郅庭瑾坦言,家长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技能对预防儿童安全伤害事故至关重要。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儿童伤害发生率有显著影响。应抓住儿童出生、入学前的窗口期,在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加强面向家长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普及。
      
       儿童安全防护不仅是家庭、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政府各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为此,两位专家都强调,要加强青少年儿童安全防护的体制机制保障。比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会同公安、卫健委、团委、水利、住建、安监、气象等部门,组织力量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空间和河流水域进行风险排查,找准薄弱环节,及时“在危险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牌”,“设立安全隔离带、防护栏”,消除安全隐患。又如,要积极调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基层和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充分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协力建设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细化伤害应急处置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常备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