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先生。
■本报记者 王雪瑛
骤雨初歇,梧桐苍翠。2020年7月7日5点,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家范先生迎着晨曦远行。
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是超越时空而光照后世的。王家范将司马迁的这三句话,作为通史的旨归:“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以一生的研究和教学在追寻着,体悟着,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与中国史学的意义。
《文史哲》引发了他最早对历史学的向往,学历史是他自主作出的选择。1957年秋季,经过几个月昏天黑地的备考,他如愿以偿地踏进了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史学60多个春秋,他深切感受到:漂泊在历史的大海上,欲从海面穿透到海底,体悟历史的真义,要有沉潜下去的毅力和耐心。
在王家范眼中,无论是通史和通论,都是一个活泼的跳动着的“集体生命体”,讲述者要揭示这个特殊生命历程和内在的新陈代谢机制。这就是他理解中的通古今之变。
“写通史永远是一种冒险”,王先生常引用他推崇的史学家张荫麟的话。而讲通史又何尝不是勇敢者的挑战呢?他曾经对记者说,他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自古大一统的说法,拉出了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大一统帝国时代的脉络。而对先秦时代的描述是自己最用力处。为弥补短板,他定了两年的考古报以吸收新的成果。
对于“专家”“学界泰斗”等身份,王先生看得很淡,他最看重的是教师,自称是一个“教书匠”。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他当了16年助教才转为讲师。这并没有影响他讲课的热情,只要一站上讲台他就如鱼得水,激情洋溢,而学生们也随他登上史学之舟乘风破浪于历史长河,忘记了现实时空。
1990年,华东师大率先开出创新课,王家范领衔上《中国历史通论》。2000年,新书出版,当即被评为该年度的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十年后,《中国历史通论》(增补本)出版。对于王家范来说,教学和研究已经在他的人生中融会贯通,构成他丰富而独特的史学人生。他的代表作《中国历史通论》最初就是授课的讲义,他是在讲义的基础上不断修订而成学术力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追忆他的导师:“王先生是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和激情都奉献给三尺讲坛。”他给研究生开的中国历史通论课通常安排在晚上,刚进教室时他看着疲惫,但一开讲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投入于历史情境中,他讲得激情飞扬而又鞭辟入里。学生都被他的讲授深深吸引,连许多外系外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也会赶来旁听。他的课讲得好,因为他将教学和研究贯通,在数十年通史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讲义,最终完成他的代表作《中国历史通论》。先生以大历史的眼光感受中国历史情境,从纵横交错的角度对左右或牵动中国走向的若干历史大关节作出通贯整体的诠释,极富历史感地呈现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整体特征和发展过程相续相变的“生命气脉”和“中国韵味”。他对具体史实精微考索、缜密思辨,且笔锋恒带感情,故笔意纵横而不空疏,考论翔实而不细碎,酣畅贯注而能节制,闳中肆外俱见通论神韵。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认为,《中国历史通论》对中国历史进行了通贯性的研究与思考,是改革开放以后能通释今古的杰作。复旦大学史地所教授王振忠说,《中国历史通论》以个性化的解读方式,揭示了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在江南市镇史研究方面,王老师用力颇深,特别是有关消费方面的研究,别出心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王老师的文章文采飞扬,富于思辨与激情,他能及时、敏锐地捕捉到海内外学界的前沿动态,并迅速作出自己的评论与回应。
“于我而言,老师更像父亲。”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胡铁球告诉记者:老师常说,历史学是为己之学,是明白世道之学,老师特别强调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历史是人文社科最复杂的学科,其门槛要求特别高,需要诸多学科的理论支撑,否则很难写出高水平的历史论著。
王先生因病自2018年6月入住华山医院。2019年11月3日,他的弟子张剑的博士论文增订出版座谈会召开,王老师当天决定与会,让张剑意外惊喜,感动不已。这是王老师最后一次出席学术活动。张剑为先生充满激情探究史学的人生感到骄傲,从科学哲学到社会学的各种新论,他总是带着学生们一起探讨,推动着学生们向前。
两周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孟钟捷教授去医院探望王老,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王老师。他们一起回忆了24年前,王老师给本科生上《中国古代史》。当时他讲了大半学期的《贞观政要》,很好训练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国强在回望中缅怀:家范教授数十年来始终奉吕思勉先生和陈旭麓先生为宗师,如孔子所言“修己以敬”,这种对于前人的敬意,又由前人而获得自我完善。其立身和学术都沿此一脉而来的传承。家范教授始终保持着学术上的好奇,又始终自守于内在的定力,由于好奇,他对新的理论、新的问题、新的人物常在关注之中,由于定力,他在后浪推前浪的百变世相中不失自我,而成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一家之言。家范教授的学术虽以经济史的起点,而思想视野宏阔,于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皆有深思之见,由此汇结而成的《中国历史通论》便成为不为岁月所移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