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6-25 第26,54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国际/公告

俄罗斯隆重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

红场盛大阅兵传递团结合作历史观

6月24日,俄罗斯女兵列队参加在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本报记者刘 畅
      
       莫斯科时间24日10时(北京时间15时),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大幕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红场开启。据俄媒报道,今年的胜利日阅兵结构仍保持传统,首先通过红场的是徒步方队,之后是装备方队,最后是由军机和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方队。
      
       纪念二战胜利,也是纪念先人们在战争浩劫中展现出来的团结、勇气和力量。
      
       据悉,俄罗斯此次共有1.4万名来自各军兵种的军人和200多台(套)装备受阅。此外,来自中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等13个国家的军人也参加了阅兵式。
      
       时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再度踏着坚定的步伐,亮相红场,引人注目。中国是二战五大战胜国中除俄罗斯之外唯一派遣军队参加阅兵的国家。在所有外国军人中,中国人数最多,共有105人参加检阅。
      
       俄军参阅方队压轴登场,在人们的注视下昂首前进,传承先辈的骄傲与荣光。
      
       中俄作为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为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胜利、挽救人类危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致敬“第一次”成红场阅兵亮点
      
       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攻克柏林后凯旋的苏联红军在红场举行了历史上首次庆祝卫国战争的盛大阅兵。75年后的今天,因为疫情推迟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再次在红场与历史重逢。对俄罗斯而言,今年的阅兵不仅致敬“第一次”,更是重塑二战史观的重要环节。
      
       致敬“第一次”是本次阅兵的一大亮点。1945年5月9日,苏联赢得了对法西斯德国的战争胜利,5月中旬,当时苏联领导人、最高统帅斯大林提议军方举行一次胜利日阅兵式。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操练,终于于当年的6月24日举行。
      
       为了致敬经典,本次阅兵中有支“历史方队”,军人身穿传统制服,高举150面荣誉团、师、军和方面军的战旗。像1945年第一次阅兵式那样,红场上奏响当时的军事进行曲《纪念日迎宾进行曲》。此外,同75年前一样,参加过当年卫国战争的军事装备也再次受阅。俄《红星报》称,包括31辆T-34坦克、SU-100自行火炮在内的代表了卫国战争的武器在装备方队中打头阵。它们在从保卫莫斯科到攻克柏林的一系列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这些“老战友”,代表俄军事发展的现代化装备悉数亮相,包括4辆最新型“阿玛塔”坦克、“虎-M”装甲车和配备遥控作战模块的“台风K”轮式装甲车,“山毛榉-M3”和S-300V4防空导弹系统,“龙卷风-S”火箭炮、TOS-1A和TOS-2重型喷火系统,以及ISDM远程布雷系统、“舞会”岸防导弹系统、“伊斯坎德尔-M”导弹系统等武器装备等。
      
       此外,本次阅兵还首次展示了升级后的“铠甲”SM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该系统能携带专门用于摧毁无人机的新型小型导弹。“叶”式遥控扫雷车也首次亮相红场阅兵舞台,它可探测到百米内的金属地雷,并通过高频电磁波破坏地雷引信,实施远程引爆。
      
       本次阅兵因疫情推迟,在俄国内疫情仍严重的情况下,人员安全是外界关心的话题。《红星报》此前称,参阅部队接受了多次核酸检测。应邀观摩阅兵式的老战士已在阅兵式开始前住进疗养院和休养所进行隔离。
      
       普京借阐述二战史观提议五核国家协调
      
       对前苏联国家而言,纪念卫国战争(俄语里称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日有着特殊意义。进入21世纪,胜利日阅兵几乎已经成为俄罗斯人心中的“圣区”。近日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95%的俄罗斯民众认为卫国战争胜利是国家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
      
       普京近日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用英文发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75周年的实际教训》署名文章。在文章中,他写道:“无私奉献、爱国主义、爱家乡、爱家庭、爱祖国等价值观念,至今仍是俄罗斯社会的根本和组成部分。”
      
       分析人士认为,普京的表态与7月1日即将举行的修宪全民投票有着密切联系,这次投票将决定普京未来政治生涯。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认为,普京的二战史观与宪法修正案中的部分内容表述一致,可见无论是情绪上还是法理上,他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历史记忆高频度地调动民众共识,从而在修宪投票上争取最大分数。
      
       普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75周年的实际教训》中笼统地用“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非“伟大卫国战争”的概念,文中还罕见地援引历史人物的原话、多次提到各种历史档案,并要求所有国家像俄罗斯一样开放关于二战和二战前的相关档案。张昕认为,这是普京正式地阐述俄官方的二战史观,更是“借古喻今”,提出适用于当今世界的新倡议。
      
       普京在文章中回顾了从一战到二战的世界格局演进进程,表达了对一战结束后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的否定,以及对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和联合国等国际多边合作机制的肯定态度,在此基础上,他提议召开五核国家(美俄中英法)峰会。
      
       张昕认为,普京的这篇文章将俄罗斯的二战史观和对当前国际格局的看法联系在一起。“回到维也纳(体系)、回到雅尔塔(体系)这样的表达在俄罗斯战略界影响很大,它反映了俄罗斯政界依旧认为大国协调的重要作用。”张昕说,“只是近两年由于全球军控体系遭受威胁,对于核武器的强调逐渐成为大国协调的新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