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全媒体系列党课探索主流话语的创新传播,接地气贴人心的解读感动千万网友
截至5月中旬,系列党课视频累计观看量全网逾2000万次
■本报记者 许旸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抗疫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治理逻辑和理念?中国力量的底气从哪来?日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与东方网联合策划“中国能力——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全媒体系列党课,基于抗疫期间的真实数据和一手报道,探索新媒体党课传播规律,解析抗疫背后的中国能力,影响广泛。
自4月首轮播出后,截至5月中旬,系列党课视频累计观看量全网逾2000万次。眼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时间制作出版同名书籍《中国能力——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提供鲜活教材。在业内看来,从音视频、情境党课到纸质出版,正是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有益尝试,全媒体系列党课不仅打造构建了中国抗疫实践“主流叙事”的重要品牌产品,也在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上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不断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讲述抗疫真人真事,情境式党课打动网友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平凡人的勇敢抗争”“社区有了生活共同体的温度,就有了治理共同体的可能”“公共治理领域中精细化管理,就像医学领域中的靶向治疗或军事领域的‘定点清除’”……“中国能力——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全媒体系列党课梳理疫情发生后感动国人的50个人物、故事和画面,每集党课30分钟,九集主题分别为党的领导、中国力量、责任担当、精准防控、众志成城、安心行动、行稳致远、经济治理、守望相助,由九位党校年轻骨干教师担纲主讲人。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全媒体党课预告发出后,曾收到年轻朋友的率性评价——“没想到党课也能这么‘潮’”,不少白领上下班途中“打卡”收听。在鲜活的案例、难忘的画面、形象的故事中,党课讲“活”了,不是唱高调、说空话,也非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接地气、贴人心、暖民心。
授课人以真实的抗疫实践为基础,站在新闻事实与理论思辨两个维度的交汇点,从各自专业角度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展开解读。党课中选取的不少案例突出了抗疫一线的平凡英雄,有快递小哥汪勇的挺身而出、勇敢逆行;有身上挂满药袋的社区网格员平凡的伟大;有感人至深的“落日余晖照”背后的人文关怀;有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里社区自治的智慧;也有中国留学生吴芃自制疫情图获无数网友点赞的命运与共。其中,一位主讲教师连线上海第一支援鄂医疗队领队郑军华院长,用第一手素材讲述战“疫”故事,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让人对“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肃然起敬。有观众听了节目后,留言“感动落泪,为逆行者点赞”。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网络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受众往往追求信息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反感单调乏味。主流叙述如何对接实践智慧、直面现实挑战、激发理性反思,值得更多关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张春美说。◆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全媒体党课是互联网时代增强正面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形式,采用讲故事这一主体叙述方式,突破了传统正面宣传的语态、心态,用大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生动鲜活的事例,将“高大上”的理论思辨语言与“接地气”的日常叙事结合起来,体现了主流话语的创新与担当。
从音视频到纸质书,主题出版赋能主流叙事
正式开播后,为进一步发挥抗击疫情中纸网联动的传播优势、展现出版战线的责任担当,以全媒体系列党课为蓝本的《中国能力——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一书,以抗疫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基础,阐释“中国之治”的制度价值、制度逻辑和制度内涵。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上海市委党校就在全国率先尝试“全媒体党课+通俗理论教材”新模式,先后推出“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给90后讲讲马克思”“回响四十年 我们再出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实景党课”“从‘心’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媒体党课”等新型党课,覆盖受众超数亿。从音视频、情境党课到纸质书,主题出版如何赋能主流叙事,形成多媒体呈现、多平台传播、多渠道推广的矩阵传播?“在媒体融合上注重有效性,采取多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扩大传播途径,更新传播理念,是对出版人提出的时代命题。”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接受采访时谈到,身处网络时代,善用新媒体和多媒体是放大优秀主题出版物社会价值的重要方法。
有学者指出,在信息生产传播领域,要以创新开拓精神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锻铸“接地气”的文化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主流舆论和思想影响力的版图。正如一位聆听了“中国能力——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党课的观众所言:“九节党课一看标题就扣人心弦,篇篇直击抗疫之中的关键环节,全方位再现了这段大家共同亲历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深刻透视了‘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人民为什么强,中国道路为什么胜’的内在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