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清平乐》剧照。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张祯希
讲述宋仁宗人生故事的古装剧《清平乐》,因考究的服化道与亮眼的明星阵容,收获极高的关注度,围绕剧集的网络话题不断。
当下,颜值极高的古装剧已然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的最强势竞品。之前就有《鹤唳华亭》《庆余年》《大明风华》等一系列改编自高人气网络小说的古装剧集,凭借近乎电影化的精良制作,以及网感十足的情节设定,屡屡成为“燃爆”网络社交话题中的最大公约数。
从庙堂到江湖,从历史到架空,从爱情到权谋,近年爆款古装剧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却都体现出一种精致化、风格化与年轻化的影视语言追求。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教授杨乘虎看来,古装作品在历史真实感与艺术美感的平衡上更进了一步。然而,学者也对古装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承载一国之文化气韵的影视类型,如何给予年轻观众更多人生启迪与文化励志,是古装剧用极致的类型化撬动流量之后,更应探索的话题。
“颜值”越来越高的古装剧,正在上演的美学进化论值得关注
“国产古装剧已经从过往对历史氛围的简单还原,进化为通过极致的视听体验与精致的细节打捞,满足了人们心中对历史文化之美的想象。高度提升的工业化水准,重量级演员对经典面孔的塑造,以及符合网络传播属性的当代叙事技巧都让古装剧变得‘更好看’。”杨乘虎说。
的确,自2015年《琅琊榜》打开了古装剧“新世界”的大门:这部改编自热门网文的作品,讲述的是“架空”故事,却用精致考究的细节营造出真实的质感。更难得的是,在说圆故事之外,剧中风格化强烈的运镜、配色、构图更体现出一重罕见的美学想象力。经过几年的行业积累,美学“附加分”已然成为“基础分”——一场围绕古装剧的美学进化论正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观众的审美需求。与《琅琊榜》同出于正午阳光团队之手的《清平乐》自然也将“美商”发挥到了极致。剧中低饱和度的画面配色、对称唯美的构图,都在为宋朝素雅端庄的美学风格背书,而人物的通天冠服、龙凤花钗冠、珍珠花钿、乌纱帽等古装服饰也细致考究。有观众评论,随便截个屏,便是一幅宋朝古画。
一些古装剧集在呈现上甚至已经在向大片靠拢。以《鹤唳华亭》为例,其镜头语言大量借鉴了电影、纪录片乃至广告片的拍摄手法,极富诗意。剧情开篇处,一个雪夜夜奔片段,没有一句台词,却通过远景、运动、特写镜头的流利切换,以及高级的色调,将鲜活个体在深宫秩序中的隐忍纠结铺陈开来。同样先声夺人的还有《长安十二时辰》开篇处一段两分钟长镜头。这个缓缓前行的镜头给予观众遨游天际、俯瞰众生的视角,各司其职的百姓、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繁华的市集立体呈现出盛世之美。“扛”起花式镜头考验的,是有诚意的服化道展示,“抠图”“五毛特效”等粗制滥造的手法不再为观众所容。《鹤唳华亭》从改编到拍摄制作,经历三年周期,为了补一个几分钟的镜头,都要跋山涉水外出取景。不少制作精良的古装剧,专门请来专家为剧组成员系统性讲述历史文化知识,剧中人精致的行头更是件件有出处,再根据历史原型进行影视化改良。不少剧中的创新性还原,不但解决了古装剧服化道美感与真实感平衡这一“老大难”问题,更引发了观众对历史文化考据热的二度话题。
改变的还有叙事方式。有文化学者指出,当代类型剧市场上最时髦、最国际化的表现手法在近年一批古装热播剧中皆能看到“模式”与“痕迹”。“探案+”模式的《长安十二时辰》《热血少年志》主打强节奏,几集一个小悬念环环相扣构成大迷局,吊足观众胃口;展现宫廷权谋的《鹤唳华亭》《庆余年》主打“反转”“反套路”叙事,意料之外的情节走向,让观众脑力激荡;《延禧攻略》等更是披着古装外衣的“打怪升级”式爽文。
技术成就视觉精品,更让人惦记的还是那份以史明鉴的大格局
“追得VIP续费停不下来,但不会去二刷三刷。”精致呈现与创新表达让这批古装剧作品屡屡成为爆款,但也有网友指出,像《大明宫词》《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类看完之后还让人惦记,禁得起反复咀嚼的经典没能出现。能爆,但一阵风;好看有余,后劲不足,成为古装剧的普遍问题。
“当下影视作品的供给量大大提升,‘全国人民看一台戏’的时代已经过去,摆在大家面前的是海量的选择。此外,以网络为主战场的剧集都有极明确的目标受众群体,不再进行广谱式传播。”杨乘虎分析,从市场环境看,交口称誉的经典鲜有露出,与当下“大供给”与“细分众” 的操作手段不无关系。
在文化学者看来,缺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宏大格局,则是剧集好看有余却回味不足的内因。这一点从古装剧集引发的网络社交话题便可看出——被人称道的颜值、悬念与趣味细节确实是工业制作水准提升的证明,但让观众反复咂摸的还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精神文化内涵。
事实上,当剧作内涵深度撑不起故事密度时,难免会陷入形式大于内容、情节高度模式化的窠臼。在当下一些爆款古装剧集中,人际互动“为虐而虐”“为斗而斗”导致剧情矫情拖沓,为堆砌反转惊喜致人物动机前后矛盾的问题时有出现。这样的“包袱”密集投放,符合网络碎片化传播的需求,但终究无法构成直击人心的价值风骨。反观当年的《雍正王朝》,从黄河大水讲起,引发追查并进而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悬念设置并不密集,却微言大义式地深入挖掘了清朝的政治文化生态,传递出对改革的深度思索。
“随着历史类、文化类综艺、纪录片作品的流行,网友们对古装剧风物之美的考据热情高涨,说明观众对历史文化题材的关注度与鉴赏力不断提升。”杨乘虎说,“这将倒逼古装题材进一步丰盈自身的精神文化价值。”养眼之后,如何养心,是新编古装剧创作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