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晨琰
校园一卡通、健康码、正常的体温,这是高校学生返校进入校门的“三件套”。昨天一早,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迎来了首批返校学生。
根据教育部、上海市关于春季学期返校工作的有关要求,沪上不少高校已定于4月27日起启动学生分批错时有序返校。为保证学生安全,各高校此前已完成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并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方案。
守好第一道防线,校门口现场开通校园卡权限
校门是第一道防线。拧紧“安全阀”,守住校门,校园的疫情防控就有了保障基础。昨天,复旦大学四个校区所有通行校门口和多处重要管理场所都已部署无感红外人体热成像测温系统,进入学校的师生如遇体温异常情况,门岗安保人员将采用非接触式手持可视测温热像仪进行二次复查。
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门口,返校学生需准备好返校电子通行证及绿色随身码,“验明正身,顺利通关”,再进入体温检测通道。
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门口一侧,已铺设学生返校专用通道。一批寒假留校学生此前已作为演练志愿者先行体验。工作人员首先对他们的健康码进行查验,并测量体温,随后核对他们的身份,合格者随即现场开通其校园一卡通的权限。学生如若被发现体温有异,则会被引导至通道旁的观察室,学校医务人员将对其进行第二次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问询,并根据学校疫情防控方案对其进行留观、送沪上发热门诊等分类处置。
落实每一个细节,校园各处都有看得见的“安全感”
将安全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全力备战返校复学季,沪上高校不忘在校园内为师生筑起一道道“安全墙”。
图书馆是很多同学在校学习的“主阵地”,为了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目前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实行“限流开放”入馆制,控制馆内人员密度,相互间隔一米以上。同济大学图书馆现在接受预约,一间原可容纳90人的阅览室,现在同时不得超过30人,学生需分散就座。图书馆规定,学生翻阅后的图书不可直接放归书架,而是必须放入专门的储书箱,由工作人员对这些书籍进行消毒。
据悉,各高校校园内实验室也正全方位落实防控措施,每天通风,每天对门把手、水龙头、实验台面等接触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对实验室人员实行限流。同时,高校宿舍已完成全面消毒和通风工作,不少入住的学生还收获了贴心礼物。
华东师范大学的宿管阿姨和住楼辅导员们已经根据学生的“下单”,把他们的被子晒得香喷喷,宿舍也已完成通风,学生返校就能安心入住。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在返校第一天就收到了“见面礼”:酒精棉球、一次性口罩、体温计、洗手液、防疫告知书,这份防疫礼包以寝室为单位发放。
服务每一位学子,从舌尖到心理都做好暖心守护
对于学生们心心念念的就餐问题,高校也早有打算。目前,复旦大学四个校区已开放12个餐厅,学生返校后,所有餐厅将全部开放供餐,暂保持不堂食状态,鼓励各院系和实验室师生集体订餐。所有食堂都有明显的单向进出标识和路线,进口处设置红外测温,提供免洗手消毒液,排队处设置一米线间隔标识。目前,食堂共提供四种以上基础套餐,并增加改善型套餐、自选单品和风味菜品。
上海交通大学紧急开发了校内食堂即时查询系统“食堂就餐指数”小程序,通过这一小程序,学生可以看到每个食堂的即时就餐人数,以及可容纳人数,选择人数最少的餐厅就餐。
假期在家吃惯“家常菜”的学生,在返校时也能“有选择性”就餐。上海理工大学的五个食堂将陆续推出每日菜谱,张贴在寝室楼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到哪个食堂就餐。此外,学校还在每日中午设立3处临时简餐购买点,提供基本的牛奶和面包,方便想要“简单点”的同学购买。
结束“长假”返校复学,对于学子们来说,除了身体上要快速转换到学校生活状态,心理上也要尽快适应。对此,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精心编排《返校心理调适手册》,还联手学校小百合工作室开启抗疫系列电台微课程,对返校之后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心理疑问进行专业解答,并安排心理咨询师提供全天候热线及QQ咨询服务。
春光烂漫时,少年归校来。沪上高校已做好准备,严阵以待,只为迎接每一位学子,守护好每一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