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2-15 第26,41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专版

科学高效做好排查,用温情与细致织密防疫“网底”

沪上社区医院保障日常诊疗不间断

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入口处,医务人员为前来就诊市民测量体温。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阿婆,这里量体温,签好这张承诺书,就好进去挂号了。”昨天一早,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预检门诊的帐篷里,医护人员准时上岗。自1月31日开诊以来,医院的门诊量已降至平时的七八成。
      
       然而,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却比平时忙碌了好几倍:疫情排摸、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社区健康宣教……眼下,正值大量外来人口回流的复工期,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力以赴,用温情与细致织密城市防疫的“网底”。
      
       跑医院少了,健康关爱不少
      
       近几年,上海结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落实签约居民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等便捷用药服务。疫情当前,鼓励慢性病患者尽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既可方便患者配到长期治疗用药,也可避免集中到大医院就医。不过,文件也明确提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才能开具三个月的用量。
      
       家住黄浦区的李老伯碰到了难题:高血压是多年老毛病了,近期天气、疫情带来情绪波动,血压控制并不理想。这三个月的降压药还能不能开呢?他的签约医生、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吴舒窈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李老伯将三个月的药带回家,吴医生每天通过微信督促他量血压,根据血压情况,帮助他调整用药。
      
       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蔡黄婕告诉记者,尽管医院跑得少了,但社区居民感受到的健康关爱却不会减少,“正是这种温情与细致,让我们把社区防疫的网底守得更牢”。
      
       从除夕到现在,不少社区的疫情排摸已经进行了三轮,通过居家隔离消灭了大量病毒传播的苗头。一天两次测量体温、每天30人的监测工作量,社区医生不仅任劳任怨,还抚慰着略显焦灼的心灵。
      
       松江区方松街道的社区医生突然收到一位正在居家隔离的孕妇的电话,原来预产期将至,安全起见,她想要提前住院。于是,社区医生为她联系专业产科医生,妥当安排住院事宜,使她终于平安生下了健康宝宝。
      
       “哪怕在每天的问诊中,我们都坚持聊天不少于三分钟。”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席伟春说,问完身体状况后,再问问柴米油盐,也能帮助隔离者缓解焦虑,“有时候,我们还会自掏腰包,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这位曾在三甲医院做了多年专科医生的小伙子,感觉在社区的防疫工
      作中,找到了更多价值。
      
       复工人多了,防疫排查不漏
      
       这几天,复工人流的大批返沪给上海的社区防疫出了一道严峻考题。为加强道口医学检查,平均每天有七百多名社区医务人员在各道口值守。
      
       作为上海“西大门”,松江区辖区内共有17个高速道口。早在1月23日,区卫健委就率先请命,与公安民警、交通执法人员混合编组,对全区所有高速道口进行查控,截至2月13日14时,累计查验入沪车辆14.9万辆,检测体温37.16万人,引导至发热门诊66人。
      
       “在过去两三周,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应隔尽隔,应收尽收’的周密流程,这将是我们应对复工人流及未来开学人流的底气。”松江区卫健委主任李正说,在对工业园区的防疫排查中,他们发现有一个工业区没有设立单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是就对其重新划分区域,分别纳入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与监管之下。
      
       在居家隔离中,松江区采取了“四对一”服务模式,即医务人员、民警、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共同服务于隔离家庭:比起单纯的消毒和问诊,帮助隔离家庭收运生活垃圾、代购生活用品,使他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更加安心地度过隔离期。
      
       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伟告诉记者,每天他都要与街道主任核对隔离人员、疑似及确诊病例的数据,堵上排查中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