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2-15 第26,41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专版

上海社区防控千方百计想妙招

人脸识别、智能门禁、“微卡口”……“硬核”防控上线打造立体“防疫墙”

在静安一居民区,居委干部上门调查了解住户有关情况。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周渊 何易 通讯员 方丽娜
      
       一边是返沪复工人流,一边是社区干部连续多日奋战在一线,体力精力接近极限。那么,有没有更好的防控手段?在闵行区梅陇镇金都路居委会所管辖的三个小区,“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正在发挥“硬核”作用,使得社区防控更精细的同时,也为基层干部减轻工作负担。
      
       居委会专门开发小程序方便返沪登记
      
       金都路居民区是传统大型居住社区,三个小区共有3992户居民,常住人口达到2万,外地来沪人员约占一半,不同于其他社区全靠居委会干部一户户敲开家门排摸、登记信息,依托楼道口的“人脸识别”及其数据库,金都路居委会快速摸清社区“底数”,并掌握了每一位返沪人员的行动轨迹。
      
       “为了提升社区安全指数,小区在去年技防设施改造时加装了‘人脸识别’智能门禁,所有居民刷脸进门,这次在疫情排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金都路居委会书记朱爱国介绍。
      
       记者注意到,这里每幢楼的楼道口都安装了带摄像头和显示屏的人脸识别系统,安装时就录入了楼里每一位居住者的相关信息,基本可以杜绝非居民进入。前端是人脸识别的智能系统,后端则对应着“一户一档”的社区居民信息库,日常由物业进行维护更新。记者在后端显示屏上看到,数据库记录的居民信息中,包括户籍所在地、是业主还是租客等,一目了然。精细化、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不仅节省了基层干部上门排摸的人力,更大大提高了数据核验的效率和精度。
      
       有了“人脸识别”系统的硬核助力,金都路居委会制定了小区进出登记、数据对比、逐一沟通的防疫工作“三道关”,确保小区每位居民“登记在册、随时联系”。
      
       “体温高不放行、不登记不放行”,是返程人员进入小区的第一道关。连日来,居委会干部、志愿者、保安组成的三人小组24小时坚守小区出入口,做好外省市户籍人员返沪登记,为每一位进出人员测量体温。为了方便填写和数据归集,居委会还专门设计开发了一款小程序,方便快速填报。
      
       朱爱国介绍,社区干部每天上班的头等大事就是将纸质登记表、小程序数据和“人脸识别”系统的数据库作对比,一一筛选确认,确保不错登漏登。“特别是夜间返沪的外省市人员,登记信息可能会出现字写错、电话号码漏写等情况。这时候,‘人脸识别’就是我们的基础数据库,只要其中有一个信息相符,我们就能追根溯源,再打电话确认填写完整数据,同时,系统还能直接生成电子表格,方便查询、上报。”他说。
      
       截至前天,三个小区没有一位外省市来沪人员因为信息填报错误而导致失联。此外,早在春节前夕,居委会就根据“人脸识别”数据库筛选出居住在小区的重点地区人员,通过电话、微信掌握他们的行动轨迹,及时做好相应预案。有了智能科技的助力,基层干部也腾出了更多时间服务居民。
      
       “人防+技防”构筑防疫安全网
      
       市公安局依托通过公安“大数据”、警务巡逻机器人、无人机等新设备和全体民警辅警的联动,形成“人防+技防”的天罗地网,打造出陆空一体的立体防“疫”墙。
      
       坐落于普陀区千阳南路的馨越公寓,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该小区共有55个门栋、4042户租户。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外地返沪人员逐渐增多,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普陀公安分局长征派出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辖区已建成智能识别、智能监控等前端感知设备上百个。这些设备犹如末梢触角,辖区有点风吹草动,我们都能够感知到。”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张大屏幕上显示着辖区实时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对感知设备记录下的人员,进行时空分析。
      
       除了应用技术手段之外,每天上午9点到晚上9点,社区民警都会在小区门口配合居委会干部、志愿者值守,测量进入人员体温,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核实。而社区民警就餐期间,则安排巡逻民警、交警做好补位,并充分利用小区智能安防系统。返沪人员是否登记?其后是否如实居家隔离?在电话核实的基础上,民警还会通过感知设备收集住户相关情况进行实时比对,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登记内容不符,社区民警将会同社区卫生中心、居委会干部上门开展再次核查,确保无漏登瞒报情况。
      
       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上海已有9600余个居民小区升级为智能安防社区,加装智能门禁、“微卡口”等“神经元”,不仅降低了入室盗窃发案率,而且在此次防疫管控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记者手记
      
       智能技术“助攻”,防控“篱笆”更紧
      
       疫情防控,社区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关口。本周起,伴随企业陆续复工、大量人员返沪,上海基层社区再度面临“大考”。
      
       排查、监测、预警……社区干部始终奋战在基层防控一线,如何让他们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也尽可能避免因人员接触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样是“高手在民间”,上海多个小区引入了智能化、信息化防控手段,以“硬核”手段织密疫情防控网络,比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不仅有全市首个“一网统管”防疫专页担当“智慧大脑”,更请来无人机当起消毒员、巡逻员,为社区干部减负;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居家隔离户安装“门体传感器”,住户一开门,社区干部的手机上就会弹出消息……
      
       有了智能技术的“助攻”,社区防控的“篱笆”就可以扎得更紧,基层干部也能腾出更多时间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