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1-11 第26,37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上海连续4年获奖比例超过15%

       牵头完成“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首获特等奖,实现18年来“零的突破”
      
       本报讯(首席记者许琦敏)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在京召开。在登上中国科技最高领奖台的308项(人)中,共有52项带有“上海科技”印记,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9%。这是上海连续4年获奖比例超过15%,连续18年超过1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上海牵头完成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2003年国家重新设立特等奖以来,上海首次获奖,实现18年来“零的突破”。
      
       首摘特等奖背后,是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几十年坚持、几代人接续的科研长跑。今年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也出自上海交大船海系,而该学科几乎贡献了我国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行业领军人物的“半壁江山”。
      
       翻看本年度国家科技奖的上海成绩单,上海在高等级奖项上亮点频现:全国三项特等奖,上海占了1/3;26项一等奖项目中,上海有7项(牵头项目达3项),占全国的26.9%,其中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了18年来“零的突破”;在代表基础研究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上,上海有8项成果获奖,占全国的17.4%,且全部为牵头完成,创下近五年新高。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从代表性成果发表的跨度时间来测算,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平均延续时间分别是8.1年、8.3年、11.4年。如果算上前期的科研积累,每个项目的持续时间都超过十年。
      
       中青年科学家成为上海在国家科技奖“摘金夺银”的骨干和主力。55岁以下的第一完成人占比高达66.7%,其中,45岁以下的有三人。刚满40岁的上海交大教授师咏勇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本年度上海最年轻的国家科技奖获得者。
      
       本年度又有两位“在上海、为中国”的国际专家获得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在全国占比达20%,体现出上海创新的“开放度”。其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讲座教授赫伯特·芒早在1981年,就以联合国特派专家身份首次来华,此后他指导了中国十余名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为中国结构工程与计算力学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科技大学教授雷蒙德·史蒂文斯在过去十几年里,为上海结构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