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1-02 第26,36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1版:文汇智库

从实践哲学思维看卓越全球城市建设

       ■刘梓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高度,用宽广视野与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研究和探索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实践哲学思维能够丰富我们的思考维度。
      
       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趋势相一致
      
       从经向度看,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在经历了以土地开发为本位的农业经济和以技术开发为本位的工业经济,我们正向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本位的知识经济迈进。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素质提升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美国政治经济学家达尔·尼夫在《知识经济》中指出:知识已经变成了关键资源,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创造了新的社会动力和经济动力。具体地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的素质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成果相统一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形态。
      
       从纬向度看,全球城市作为现代全球化的产物,它既体现出时间历时性的发展进程,又具有空间秩序性的内在逻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突出的主要是经济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城市在继续巩固经济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增强文化功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2008年以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加快、知识社会创建和知识经济发展等相互作用,形成了以新知识生成和分布为特征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至此,全球城市进入经济、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不仅与全球城市发展态势(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相吻合,更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趋势相一致。
      
       40年改革开放和不断发展,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横向比较,我们还存在一个“短”字;纵向考察,我们尚欠在一个“新”字。这一切,汇集到一个主题,就是 “创新”,集中在一个根本上,就是“人才”。
      
       素质生产力与创新能力密切关联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确立人才发展观,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形态发展的时间历时性与人的实践活动要素拓展的空间秩序性的必然要求。从农业经济时代的“活动对象”——土地开发、到工业经济形态的“活动方式”——技术开发、向知识经济形态的“活动主体”——素质提升,是随着经济形态的时间历时性演进,由“客体”向“主体”不断迁移的空间秩序性的发展结果。只有在知识经济形态下,人的实践活动要素——实践主体(知识结构)、实践方式(专业技能)、实践对象(职业责任)、实践目的(创新能力),才能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价值整体。这既是提升素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强调创新驱动的依据所在。经济发展已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它是人的素质问题。要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与质量问题,必须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生产力的极大提升。如果不具备高素质人才,即使有了资金与技术,也可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搞垮。
      
       要有效提升上海整体创新能力,打造上海高端品牌集群,就必须建立以提升素质生产力为根本,以创新驱动和推进产业升级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与用人机制,把提升素质生产力与创新发展统一起来。
      
       通过改革提高社会整体服务能级
      
       社会发展表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非仅凭单一经济要素,它涉及人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有机协调。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时代性(时间历时性)与社会发展规律性(空间秩序性)的演变和协调过程。以手工业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运用伦理法则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天人关系”;以蒸汽磨为主的工业社会,运用理性法则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契约关系”;以素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遵循实践法则构建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服务关系”,努力探索个体实践规律与社会运行规律有序协调问题。作为社会,一方面承载着社群、政府、产业、文明的运行秩序,同时要为广大生产者,提供价值信念——文化、树立社会责任——政治、培育价值创造——经济、遵守社会规范——法律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公共服务平台。
      
       如果说,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基础,那么,全面深化改革与提高社会整体服务能级,就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有力支撑与保证。当一个社会的文化建构、政府职能、经济模式和文明规范具有变革的一致性时,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协调景象,其发展的势能就会无比强大。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弗洛姆指出:“只有当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领域同时发生变革之时,社会才会进步。”
      
       建立发挥人才创造性的企业制度
      
       在管理学意义上,人才是一种特殊资源,它具有独创性与可持续性的资源特质。为此,既不能像土地资源那样进行整齐划一或分割去利用,也不能像技术资源那样进行模块化的复制,而是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探索建立充分发挥人才潜力和创造性的先进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经历了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到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向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的不同阶段(历时性)与管理方式(秩序性)的发展过程。上述三代企业管理理念侧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共同指向是以创造物质产品为其唯一目的。通俗地讲,就是让一棵企业之树,结出一个“产品”之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应紧密结合知识经济特征,对企业发展理念与管理进行创新,这就是“全面人”与素质管理。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而实践主体的每一个活动要素——知识结构(价值基础)、专业技能(价值能力)、职业道德(价值规范)、创新能力(价值成果),对于素质生产力而言,都是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受到损害或缺失,都会影响或损害价值链的整体运作及价值的产生。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对我国百年新闻经典作品与从业者综合素质发展的研究表明,凡是经典作品,其作者综合素质也是优秀的。要“物善”,必先“我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就是使一棵企业之树,结出两个果子——“人品与产品”,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卓越产品创造有机统一。因此,在构建综合素质理论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培养大批有知识、精技能、尚责任、能创新的知识经济生产者,这不仅是推动知识经济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以人为本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加强自然生态立法,建美丽家园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关乎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时代,遵循以土地开发为主的顺天而耕、依时而种的农耕经济,产生了“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生存理念;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生产技术发展和人的物质欲望扩张,出现了“天人分离”与开发自然、甚至违背自然规律,导致自然生态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创造物质文明过程中,必须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养育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法律层面,加大对水、土、气、物等的保护与科学规划,使之水质纯净、土地绿化、空气清洁、空间布局合理,建设和谐、宁静、美丽的宜居城市。综上,让人才资源之水、沿着社会改革之渠、流进产业发展之田、结出文明创新之果。
      
       在人类社会处在新的时空经纬线上重要发展时刻,纵观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战略研究,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以人为本中国特色、创新发展上海特点的卓越全球城市发展道路,引领时代的未来!
      
       (作者为上海知识经济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相关链接】
      
       实践哲学思维
      
       实践哲学认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由时间历时性和空间秩序性构成的宇宙统一体;人类社会就是处于时空经纬线上,由社会时态和社会形态组成的社群生活共同体;在时空的交汇处,站立的是具有年龄时值和活动价值的生命个体——人。
      
       作为物质运动基本规律,在遵循时间历时性法则——过去、现在、未来的同时,在空间秩序场域,是由矛盾相生、结构相称、整体相融、规则构序等规律构成的动态、有序、平衡的发展过程。矛盾相生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对立双方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从事物内部矛盾出发,把握事物的性质,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结构相称规律证明,构成事物发展要素及均衡状态,是促进事物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从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要素出发,去考察事物的结构关系。整体相融规律强调,事物的各层次、各部分之间内在有机联系,是把握事物整体现状和对未来趋势作出正确判断的重要依据。规则构序规律提示人们,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决定其发展的基本秩序。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构成矛盾、内部结构和整体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才能得出合乎科学的结论,从而预测未来,引领事物的发展。经纬方法论的认识方法是:一、经向度(纵):过去、现在、未来;二、纬向度(横):矛盾相生规律——提出命题(定性)、结构相称规律——具体分析(定量)、整体相融规律——综合判断(定势)、规则构序规律——得出结论(定论)。
      
       实践哲学原理表明,人、社会、产业、自然,各有其实践运行规律。实践哲学的最终指向,使微观个体、中观社会、宏观整体构成上下贯通、纵横有序的实践体系,形成知识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本位,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价值的卓越创造与自然生态和谐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