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2-29 第26,36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要闻/专题

和谐医患,立法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连日来,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副主任医师的离世,让医疗圈弥漫着凝重的情绪。昨天,《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明年6月1日实施,这意味着我国将立法防“医闹”。
      
       一前一后两条消息,再度引发医务界内外的热烈讨论,众多医生向记者强调:对暴力伤医行为,严惩是必要的,但仅有严惩是不够的。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手段避免恶性事件再度发生,需要更多思考,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努力。
      
       不希望因个别人的暴戾,让整个医患关系背锅
      
       12月24日6时许,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副主任医师在正常诊疗中遭一名患者家属的恶性伤害,虽经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于25日去世。消息一出,瞬间登上“热搜”。热烈讨论中,后续消息接踵而至——
      
       26日,国家卫健委表态:这不是医患纠纷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27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经依法审查,对在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内行凶的犯罪嫌疑人孙文斌,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
      
       28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明年6月1日实施。针对屡有发生的“医闹”事件,该法明确: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疗卫生人员,维护良好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在对严惩伤医者表示认同、为立法“点赞”的同时,多名医务人员向记者表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这不是终点,而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一场题为“医务人员职业压力以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应对”的讲座近期向医务人员开放,听者直言:很及时,有必要。恶性伤医事件非中国独有,当悲剧发生后,在各国医疗系统里,对医生情绪的照护,心灵的“解压”,已成共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你信我,我们全力以赴。本想今日不回复任何咨询,但还是想着病患的不易,认真回复,嗯,很认真地回复。”昨天上午,上海仁济医院的一名医生在朋友圈敲下这段医患故事:“甘肃小伙一年多前因车祸导致脑外伤,一年内反复治疗……相信这次找过来必然战战兢兢、寻寻觅觅、犹犹豫豫、前前后后、凄凄惶惶很久,所幸,不负所托,术后还有意外惊喜,他的对侧肢体2级肌力显著改善……”
      
       “我始终坚信99%的医生与99%的病人、家属都是良善的。”昨晚6点,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一名医生刚结束了周末一天的门诊,接到记者电话时,这是她的第一句话。这名精神科专业医生告诉记者,这一天,她看了70多个病人,基本上一刻不得闲。但令她特别感动的是,中午12点后走进诊室的患者,几乎都对她说了同样一句话:“医生,还没吃饭吧?要不您先吃饭,再看病。”
      
       “真心不希望因为个别人的暴戾,让整个医患关系来背锅。”这名医生同时向记者强调,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一些事,比如医生真是服务性行业吗,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患者只要“不满意”,医者就是“有过错”?
      
       在她看来,避免医疗系统恶性事件的发生,需要提升医患沟通技巧,需要注意沟通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重塑对医疗的认识,并辅以相应的制度体系、支撑架构、司法理念。
      
       希望“零容忍”不再停留于嘴边,和谐医患是一个系统构建
      
       立法防医闹,这让医护人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声援和温暖,不少医生表示,希望法律能宣传到位、执行到位,希望“零容忍”不再停留于嘴边。
      
       “医疗并非尽善尽美,即使有不满,也应有正确的表达。”有医生向记者提及,目前,司法、医院、医调委第三方调解等为表达就医过程中的不满提供了多种“出口”,大部分医患纠纷获得快速处理,但依旧有个案对这些途径“选择性失明”,采取暴力伤医、打砸诊室等“医闹”行为。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治病,需要医患双方一起努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何尝不是如此。从医患双方到媒体、司法乃至整个社会舆论,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呵护生命的尊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果医患选择不再互信,仁心又将何处安放?“患者至上”“一切为了病人”写在很多医院的墙上,也刻在许多医者的心间,但这份信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