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在上海面向新时代创造新奇迹的关口上,上海的大学迫切需要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对此,笔者从建设全球城市的国际维度、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维度、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市域维度等三个角度谈一点看法。
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国际维度,上海的大学和研究者特别需要从“一硬一软”两个方面献智出力。一是硬科学要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城市出力。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从数据技术向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从智能技术向智慧产业和智慧城市深化。上海的大学和研究者有将人工智能新科技创造性地用于经济社会应用场景的优势和供给能力,可以发挥尖兵作用,推进上海成为人工智能开发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峰。二是软科学则要提供智力支撑。多年来上海一直在深入研究纽约、伦敦、东京等先行城市的做法,现在需要从追随状态进入并跑状态和领跑状态,在瞄准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全球城市。从历届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成果奖都可以看到上海各大学的研究成果和智力贡献,未来上海的大学和研究者要为更高水平讲好上海故事、上海范例献计献策。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维度,当前的战略任务是建设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上海的大学和研究者特别需要为两方面的示范提供智力支撑。一个有关生态绿色。这里的生态绿色不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而是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把示范区的生态环境优势转换成为绿色发展优势。上海的大学和研究者多年前为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贡献智慧,基于国际可持续发展趋势超前性地提出过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绿色发展思路,今天有潜力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绿色发展提供更具有世界眼光和引领意义的思路和建议。另一个有关一体化。在行政区域不变动的情况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赖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效能的创新,需要探索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等一系列组织协调、规划协调、建设标准协调、监管协调等问题。过去多年来上海的大学和研究者,在超大城市治理问题上出谋划策,起了重要的智库作用,现在需要在跨行政区治理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问题上提出更有挑战性的真知灼见。
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市域维度,上海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从进入性、创业性、宜居性、休闲性等方面提升城市质量,吸引上海未来所需要的关键人才。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大学是人才大规模流入的“水龙头”和“吸铁石”。大学的功能不仅是知识溢出、创新性的新科技溢出,更是人才溢出、高质量的人口溢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特别需要大学发挥磁铁作用和龙头作用,吸引多样化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为例,人口吸集需要双轮驱动,一方面是以产业吸引人,包括高科技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吸引相关人才;另一方面是大学吸引人,需要利用上海的大学现有的力量和国内外的增量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设置符合新片区发展需要的专业,把国内外的年轻学子吸引到临港地区上大学,毕业后能够源源不断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有关大学与城市关系的理论指出,当代大学转型需要有巴斯德型模式办学概念。一方面从实务到理论创新,往上在基础研究和普遍性的科学规律上作出重大发现,把知识创造写进世界性的教材之中;另一方面从理论到实务创新,往下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上作出重大贡献,把知识创新写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大地上。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上海的大学和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上海的大学需要强化巴斯德型办学理念,开展顶天立地的研究,在成就上海世界一流城市中把自己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