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2-10 第26,34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虹口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市民驿站建设导则

让居民在舒适脚程范围完成生活“任务清单”

       ■本报记者 王嘉旖
      
       《虹口区市民驿站高标准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建设导则》)日前发布,从总则、设施建设、功能建设等11个方面对市民驿站建设提出颇具操作性的细致要求。从区级层面为市民驿站制定《建设导则》,这在全市范围内尚属首次,也标志着上海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率先探索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迈入了新阶段。
      
       市民驿站根据居民不断进阶的需求完成自我迭代
      
       观察此次《建设导则》发布地点——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第一分站的发展路径,或许我们对“高标准”会有更直观的认识。
      
       去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走进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当时,社区居民津津乐道的还是这里性价比高的社区食堂、各类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都“包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轻松惬意的休闲活动区。
      
       一年过后,当我们再度回到这个小小驿站,这里又悄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住在附近的黄阿姨说,“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蹭蹭往上涨。”原来,在这个驿站里,她不仅可以查询到最新医保信息,还能在智能终端机上完成水电煤自助缴费。而在此之前,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她至少要跑两趟,一趟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另一趟的目的地则是中国建设银行线下网点。
      
       黄阿姨不断上升的幸福指数,得益于今年10月以来市民驿站不断“加载”的服务内容。比如,通过与中国建设银行开展合作,市民驿站嵌入了金融服务;而依托5G与双千兆“虹口区社区事务办理空间站”建设,通过人机对话方式,市民驿站顺利地将138项需要专网查询的服务送至居民家门口。
      
       市民驿站虽小,却能根据百姓不断进阶的需求完成自我迭代,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输出服务,让更多老人在自己舒适的脚程范围内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务清单”。
      
       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建设导则》很周全
      
       记者留意到,新发布的《建设导则》对市民驿站的内容构成、选址等都制定了十分详细的标准。比如,市民驿站由党建服务站、生活服务站、网格化管理站及其延伸服务点构成。在选址上,要尽量选择公共交通便捷地段,避免邻近快速干道及交通量大的交叉路口;尽可能选择绿化条件较好、空气清新的优良环境。如果在居民生活区域内选址,应尽可能设置在底层或电梯可达楼层,并且靠近医疗卫生设施。
      
       嘉兴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绮说,这些都是通过已经运行实施的市民驿站总结出来的经验,希望其他市民驿站在新建过程中能少走些弯路,从设计环节入手以降低后期改建、翻建的成本。
      
       不过,面对类型不一、诉求各异的社区,统一准则是否可行?李绮介绍,在制定整体框架的基础上,他们选择将更多个性化设计权限下放给市民驿站,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小区、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自主探索最适合的设计方案。
      
       以“用户思维”完善市民驿站布局功能
      
       上海的老旧小区大多在设计环节就存在天然缺陷——各类服务设施“割裂”。从配药、查询档案到存钱、取钱,总得走个三四趟才能顺利完成。而在地图上呈狭长形的嘉兴路街道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住在边缘地带的老人很难享受核心圈的便利。这里的市民驿站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尽可能纳入更多生活服务,让老人可以在一个站点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需求,避免来回折腾。
      
       《建设导则》还对市民驿站的综合服务区域提出了具体要求——“面积应不少于200平方米,涵盖综合服务区、休闲等待区、信息展示”。虹口区对市民驿站的“理想状态”有着这样的美好预期:充满活力的区域化党建平台、贴近群众需求的为民服务平台以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平台。
      
       长达54页的《建设导则》涵盖了市民驿站建设内容的方方面面,“用户思维”始终是这本导则制定时的核心理念。虹口区民政局是这份导则的牵头部门,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的市民驿站,未来将助推形成15分钟党建活力圈、生活服务圈、网络管理圈,进而成为虹口区在基层治理中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