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2-03 第26,33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建成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一年来,逾40万人次受益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

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涉及医疗总费用近九千万元

       ■本报记者 王嘉旖
      
       长三角地区医保一体化亮出最新成绩单。记者从昨天在沪举行的“推动长三角地区医保一体化发展论坛”获悉,经过一年多努力,截至今年10月底,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总量累计达40.38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8859.08万元。与2017年推进的住院异地结算相比,门诊异地结算更复杂、受益面更广、群众获得感更高。
      
       随着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覆盖面不断扩大、知晓度不断上升,结算量还将稳步增长。但人们对长三角医保一体化下一阶段发展还抱有更高期待——如何进一步破解三省一市医保目录不一、政策不同、信息系统不适配等问题?昨天的会议上,与会政府代表、专家学者畅谈各家观点,为长三角医保一体化探索提供更多解题思路。
      
       门诊异地结算进出总量在预期范围内
      
       去年9月,在三省一市医保部门的积极努力下,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推出。这项举措令不少人心存疑虑——医保一体化是否会使优质医疗资源更紧张?新政实施一年后,回看这份“成绩单”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医保一体化平稳运行。据统计,上海去年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2.6亿人次、出院总量447.33万人次,其中外地病人占比分别为14.17%、29.25%。
      
       上海市医保局局长夏科家介绍,目前三省一市门诊异地结算进出总量仍在预期范围内。随着越来越多苏、浙、皖居民来沪工作、生活,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的推出让他们避免“两头跑”的窘境,满足了他们的现实需求。
      
       在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梁鸿看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举措的推出其实意在让医疗资源“更公平”。“以前许多外地患者来上海看病都要垫付资金,有了异地结算后,那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患者也可以直接来看病。”梁鸿认为,推进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能进一步扩大高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促进区域人员合理流动、增强区域民生保障能力。
      
       统筹医疗编码,让数据流通更顺畅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制约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信息系统。安徽省医保局局长金维加有一个比喻颇为有趣:信息系统就是医保的“命门”所在,“办理医保的许多流程、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医保系统,医保统筹区通常以县为单位。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各地系统、政策急需兼容、磨合。以医保系统编码为例,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医保系统内可能会对应不同编码,这让患者在异地就医时常常遭遇数据“卡壳”现象。
      
       为此,上海牵头开发了长三角异地门诊直接结算信息平台,采用“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的异地支付模式,与各城市几千家医院信息系统兼容,使得上传数据有了共同标准。三省一市目前还正在进一步统筹疾病、药品、手术等名称编码,让医疗数据流通更顺畅。截至目前,异地门诊结算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座城市,联网医疗机构达到38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