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1-30 第26,33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未来教师”成劳动达人,引导更多孩子热爱劳动

本学期,上海师范大学设计并推出了“劳动创造幸福”十大行动计划,鼓励全体学生体验多种劳动。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后勤岗位服务。 (上海师范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姜澎 储舒婷
      
       这个新学期,上海师范大学为5000余名大一新生新增一节“必修课”——劳动体验。学校把近千个后勤岗位“腾”出来,交给大一新生轮值服务、每人值班一周。
      
       于是,校园里出现了一道新风景:清晨7点不到,有的学生就拿起扫把,清扫操场上的垃圾;中午饭点,师生们用餐高峰时,也有值日的学生在分管的片区“站岗”、负责垃圾分类……
      
       从备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到为人师表的老师,在师范院校,“准教师们”要完成身份转变,劳动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沪上培养“未来教师”的两大摇篮——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都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学习必修内容。“只有让未来教师们动手参与劳动,从心底认同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培养出更多热爱劳动的学生。”上海师大相关负责人说。
      
       从为身边人服务开始,感受劳动的快乐
      
       为什么要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嵌入劳动教育这一环?在不久前的一次座谈会上,中学校长们的感叹引人深思:“我们组织学生去学农,带队的年轻教师却从来没有下过田,他们比学生更置身事外”“学校每周特地停课半天让学生自己打扫校园,但青年教师的办公桌却乱成一团,让人糟心”……
      
       正如校长们所言,要落实落细劳动教育,不仅要从中小学生做起,更要从“未来教师”的培养做起。
      
       统计数据显示,华东师大毕业生中约30%会成为教师,而上海师大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进入教师队伍。◆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一版)用一些教育学专家的话来说:“师范生在学校里接受怎样的劳动教育,未来势必会影响中小学、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质量。”
      
       华东师大专门培养师范生的孟宪承书院,今年新增了“劳动月”——从4月到5月,校园的清洁工作,从清除小广告到整理车库,全部由学生承担。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孟宪承书院还特地开设了劳模工作室,让学生与全国劳模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面对面交流,从身边榜样身上感受劳动的光荣与幸福。
      
       上海师大在今年秋季开学后专门设计并推出了“劳动创造幸福”十大行动计划,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后勤岗位服务,从生活园区自行车整理到食堂保洁,所有的后勤岗位都由学生承担。
      
       上海师大党委副书记葛卫华说,后勤服务与学生的感受密切相关,让学生从为自己服务、为身边人服务开始,他们更容易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带来的改变。
      
       对师范生的教育“传统”中,劳动素来是重要一环
      
       劳动教育曾是沪上教师培养的“传统内容”,无论师范院校还是中小学对新教师的培养中,劳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位资深中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他们这一代人初为一线教师时,进入学校就必须与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当时,我们带着学生一起下乡学农、学工,而且都是‘真枪实弹’地干农活,劳动量要比现在大得多!”
      
       获得“人民教育家”称号的于漪,上世纪80年代担任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也大力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卜健是1984年上海第二师范复校后的第一批学生。据她回忆,当年二师校园面积有66亩,学校却没有外聘一名保洁工,每天上午7点不到,学生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从清洁楼道、厕所,一直到挑粪施肥。正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那一代独生子女从最开始的牢骚满腹,到后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一种行动自觉。“我们正是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良好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修身立德,培养了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卜健说道。
      
       在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劳动教育也有优良传统。上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清洁工作大部分是由学生承担的。到本世纪初,上海师大结合文明修身行动,要求学校宿舍区的30多栋宿舍楼都由学生自己保洁。不少学生担任“保洁工”后,劳动热情和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后来还成长为校园各类活动的“操盘手”。
      
       事实上,今年开学上海师大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以来,不少专业的学生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挖掘劳动新内涵,自主劳动和创新意识也大大提升。比如,该校信息专业学生研发了寝室用的垃圾分类机器人;马克思主义专业八位同学在网络频道联合开微课、把实践延伸到理论;动画专业学生则为新开发的劳动课程编写了课件。
      
       家校共育,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
      
       “我们在和中学校长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中学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会遭到来自家长的‘抵制’,有时还会遭遇来自青年教师群体的吐槽。这意味着,劳动教育要更好地推行、真正为大家所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师大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也正因此,学校正将劳动教育拓展到校园之外,拓展到学生的家庭之中。不仅如此,学校还结合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希望通过家校共育,从家庭劳动的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不会劳动的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不易,无论是家务劳动还是社会劳动,都繁琐多样、细致入微,可它们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人生。”一位学生家长如此感慨。
      
       “作为家长,我非常支持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上海师大汉语言文学班陈思择同学的父亲陈前认为,劳动不仅仅指狭义的重体力劳动,从寝室打扫到制作海报、策划活动等,都是广义的劳动,也更适合今天的青年学生参与,“从快乐的体验中领悟劳动是幸福的,这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