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一年来,上海“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创新原动力不断增强。
所谓策源,首先要“策”的就是基础之“源”。一年来,一批大科学设施完成划转,上海光源二期、硬X射线陆续开工建设,国家实验室筹建布局不断优化……在夯实科创基础条件的同时,上海充分发挥大科学设施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发起大科学计划,启动大科学工程,助力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起飞跳跃”,催生出世界首例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重要原创成果。此外,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基础研究。2018年,上海学者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85篇,占全国总量近1/3。
历史表明,在全球经济格局转化和新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作为技术创新、知识集聚、产业发展枢纽的中心城市,起到了关键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2019“理想之城”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城市分析报告》显示,全球20个城市以不到2.5%的人口贡献了近三成科创成果,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已进入全球创新策源引领前列。成绩背后是一座创新之城的努力,它比排名更重要:2019年上海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吸引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政府甘当“店小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科创25条”点燃创新之火;对内加强区域联动,积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对外推进高水平开放,打造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科恩伯格预言,上海的“速度”和“温度”,将成就科学的“高度”。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海定能涌现“诺奖级”创新、“诺奖级”大家。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