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1-03 第26,30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文化/综合

写稿机器人来了,未来记者做什么

各方专家共议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共同体构建

       ■本报记者 樊丽萍
      
       “今天,不少人都通过新闻客户端获取信息。可能大部分人根本分不清楚,自己接受到的信息究竟是记者写的,还是机器写的。因为,一些商业客户端目前的AI(人工智能)写作已经达到了日产2000多条。”昨天,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的“转型与创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共同体构建”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分享的这则案例,是当下从事新闻传播教育的学者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记者的工作领地正被蚕食
      
       在昨天的发言中,唐绪军专门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学界专家分享了机器人写稿的“高产”。目前,该机器人每天撰写发布的财经和科技新闻超过2000篇,体育报道500篇。
      
       “或许很多人认为,机器人只能写比赛结果、温度变化这类简单的信息,但根据我们最新调研,机器在写作方面的智能进展很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透露,现在的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写,还能“读”懂文章的意思。
      
       “传统记者的工作领地正在被不断蚕食。”按照唐绪军的看法,抢记者“饭碗”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机构媒体”,如今不少原本由记者来发布的消息,现在由一些机构直接在“两微一端”发布,而新闻媒体的工作从刊发变成了转载;另一支力量就是AI写稿机器人。
      
       正面信息“跑”得更远
      
       不过,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和趋势,并不能得出记者将失去饭碗的结论。唐绪军介绍,新媒体时代,一种立足公共生活的全新新闻理念及新闻实践已露出端倪,他将其称为“建设性新闻”。
      
       最新的学界研究发现,信息传播渠道变化正在倒逼新闻报道理念的变化。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更愿意分享的是那些积极健康、催人奋进、打动人心、感受亲情的信息。简言之,正面信息比负面信息传播得更远;积极的新闻比消极的新闻更受青睐。
      
       大学应是时代的领跑者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正在面临一些全新的形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坦言,中国传媒生态巨变和技术迭代走在国际前列,与此相应的教育和学术研究还没有完全跟上。
      
       培养新时代的全媒体人才,教育机构首先要定位准确。米博华说,大学应该是时代的领跑者,不能被各种“泡沫”卷着走、推着走。在他看来,越是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越需要强调“人本化”,要反思媒介技术“失速”发展带来的技术对人的反制。另一方面,提升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硬核”能力,已被很多大学提上议事日程。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数据素养的影响未来将超过任何一项单一技能。因此,大学应该主动肩负起提升学生数据素养的责任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