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0-11 第26,28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汇教育

170本日记记录42年教学改革的静水流深

       这个故事如今已经少有人知,但在上世纪80年代却曾引发全国关注。
      
       顾泠沅——当时上海青浦县的青年教研员,通过每天一篇教学笔记,积累84万条数据,并据此推动了青浦教育的变革。这是当时全国知名的“青浦教改”,顾泠沅因此被评为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
      
       他先后任中学教师、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但是他的教学笔记从未间断,持续了42年,这场教改实验也影响深远。如今,回头看当年这场教改实验,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本报记者 张鹏
      
       如今在75岁的顾泠沅家中,170本日记堆满两个书柜。这些日记本是他从1977年开始的教学笔记。
      
       当时他带领团队开启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青浦实验项目,还和同事持续28年记录教师、学生的教学行为,一起积累了84万条标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精细研究推动青浦教育深刻变革。
      
       1985年8月22日,《文汇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探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奥秘》,“青浦实验”首次揭开“神秘面纱”。当天,还配发记者撰写的报告文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将那时主持青浦实验、只有30多岁的顾泠沅介绍给了读者。
      
       这170本日记中记载的不仅是如何传递给学生知识,还有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他们成人。
      
       时至今日,持续了42年的“青浦实验”仍在不断循环验证。
      
       顾泠沅说:“教育是最复杂的过程,不能停滞不前,教育又是静水流深的事业,需要不断在实践中验证改进。”
      
       170
      
       用“零布头”时间写下170本教学日记
      
       翻开顾泠沅的教学日记,就像翻开一座宝矿——不仅有他每天教学中的思考总结,还有参与的各类论坛和讲座。此外,各类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稿,顾泠沅也会事先在日记本上列出提纲。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并用不同样色的记号笔标注出重点。每一本日记足足有三四厘米厚,顾泠沅仔细地给日记本编了号。
      
       1962年,顾泠沅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他说,大学期间,他的老师苏步青先生就曾教育他,“做学问一定要用好零碎的时间,来观察、思考、记录。”从大学起,顾泠沅就坚持用“零布头”的时间记日记。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他毕业后成为青浦的一名中学教师。
      
       1977年,听闻高考就要恢复了,已经成为当时青浦县数学教研员的顾泠沅很高兴。
      
       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走上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他决定在青浦组织了一次全县高中毕业生数学统考,“先摸摸家底,再帮助学生制定教学方案”。
      
       当时,4373名高中毕业生参加了考试。题目并不难,但是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全县平均分只有11.1分,零分学生比例高达23.5%。一又三分之二除以九分之五等于多少?这样简单的问题,青浦县1977年的应届毕业高中生中,竟然有三分之二不知道答案。
      
       看到考试数据,33岁的顾泠沅坐不住了,他写了一份青浦县数学教育质量的情况报告。青浦区教育局局长看完后,找到了他:“顾老师,你想要改变这个状况吗?”
      
       顾泠沅说:“如果不想改变,我为什么写报告?”
      
       对方连连点头:“这样,你数学学科带个头,干不干?”
      
       于是,顾泠沅当场签下 “军令状”——用10年时间,将青浦的成绩提升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这便是青浦实验的开端。
      
       160
      
       三年多总结160条基本经验做法、开展50次对比试验,教学经验要踏踏实实地从课堂里总结出来
      
       “将一张薄薄的报纸折叠三次,厚度还不到一毫米;若是将报纸折叠三十次呢?它有多高?”
      
       “这容易,恐怕还够不上一本书的厚度哩!”
      
       “不!它的厚度比喜马拉雅山的高度还要高!”
      
       “这怎么可能?!”
      
       “那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对数表’,可以解答你对这个问题的疑问。”
      
       ——这席师生对话,发生在当时徐泾中学初二年级一堂数学课上。青浦实验项目开启后,顾泠沅走访了当时青浦各乡镇学校的50名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法调查。这是他走访的其中一位老师。
      
       不料,对这位数学老师的课堂,同行们评价非常两极。大多数老师认为,“她上课学生就爱插嘴;连课堂纪律都维持不好怎么可能教好学生!”也有教师非常赞赏:“学生爱插嘴是好事,我们青浦的学生思考能力差,我看得好好总结。”
      
       而这位女教师认为,鸦雀无声有时候意味着一堂课的失败,而“插嘴”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谁是你们最喜欢的课目和老师?”全班四十三名学生有四十二名回答:“数学!数学老师!”这个班级的数学成绩,也在年级名列前茅。
      
       这堂数学课让顾泠沅思考:“教育教学单凭往日的经验已远远不够,需要用科学方法武装自己。”为了总结经验,顾泠沅干脆拿着铺盖卷住进了这所学校教学工具的储藏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顾泠沅一直坚持的是,青浦实验是扎根实际情况来推动的教学改革。于是,1977年-1980年的三年日记,大多记录的是顾泠沅每天到学校里听课的内容,这是他的一段特殊记忆。那时候,只要听说哪个学校有老师讲得好,他就带着团队一头扎到他的课堂里去。
      
       白鹤中学是一所普通的乡下学校,据说一位数学老师的班里,几乎没有“差生”。这让顾泠沅很感兴趣,他听了一周这位数学老师的课。
      
       原来,这位女老师提升教学效果的秘密就在于“一本练习册”。每天,她把学生的练习册收上来批改,但凡发现某道题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做错了,明天的教学进度就不再往前赶,而是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如果是个别学生做错题目,这位老师就单独面批面改。
      
       “通过练习册,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时调整教学。”顾泠沅说,这样简单的方法,在当时无法快速大面积提升教师水平的前提下,成了提升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
      
       三年多时间,顾泠沅和同事们听了不下几百节课,从课堂里总结出了160多条教学经验。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顾泠沅分别在五所中学开展了50次控制性对比实验,逐一验证这些经验复制推广、优化改进的可能性。
      
       840000
      
       28年间推广经验,84万条数据验证学生素养的提升
      
       调研、总结,青浦实验开启七年半后,终于进入了大面积推广环节。顾泠沅想着,好经验都总结出来了,推广也就是两三年的事。没想到,从试点到推广,整整花了八年。
      
       80年代初,顾泠沅将“一本练习册”的经验推广到一所城镇中学时,没想到最先遭到了来自备课组教师的阻力。
      
       实验推开没几天,就有数学教师找顾泠沅抱怨:“来找教师答疑的学生太多,教师工作量太大了。”一位教师当面奚落顾泠沅:“这不是加班加点摧残学生吗?!”
      
       一段时间里,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都灌进顾泠沅的耳朵:“他倒好,捉来虱子放在我们头上咬!”“搞什么新花样?还不是他想出风头!”……
      
       几个月后,这所中学的数学课堂竟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学生们的问题逐渐减少,老师的负担比以前减轻了,班级学生平均分提高了十多分。甚至连县教育局领导听了汇报后,也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好!短时期的加重负担,是为了长时期的减轻负担。”
      
       青浦实验项目开展十年后,分析显示,青浦县9年级毕业生数学成绩合格率由1979年的16%上升为1986年的85%(全市68%)。1992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将青浦实验定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
      
       那么,考试成绩的提高,是否意味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提升?
      
       在顾泠沅家中,一份24页的能力测量试卷引人关注,这是顾泠沅亲自设计的。过去28年时间里,顾泠沅先后在1990年、2007年、2018年针对青浦区初中二年级学生开展大样本的能力测量,每次测验的学生数量在三四千人左右,以此校验青浦实验的效果。
      
       三次测量共计积累了84万条标准数据,顾泠沅带领团队通过对数据的精细研究结果,先后为青浦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学生探究与创造能力等改革方向,提供了最为科学的数据参考。
      
       有意思的是,通过三次样本数据的对比,顾泠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的领会能力发展与探究能力发展总体上呈正相关。
      
       而且领会与探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发展节点,没有基本节点的盲目探究常常事倍功半,越过了领会节点的过度操练则会泯灭学生的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探索的天性。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数据。”顾泠沅激动地说。
      
       2018年第三次测量表明,全体学生对教科书的领会能力比早先提升了20余个百分点,平均值超过了通常的合格水平。此时,多年来徘徊不前的探究与创造能力则提升了11.31%。
      
       数据分析出来,顾泠沅长舒一口气:“40多年的教学改革,终于给学生和家长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42
      
       从1977年至今,持续了40余年的“青浦实验”仍在惠及学生
      
       英语900句、数学600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生大量训练,甚至高强度刷题成风。顾泠沅心里很清楚,要想真正改变青浦教育的面貌,使青浦教育走在改革的前沿,就必须坚守正道,从改变教学方法开始。
      
       这是青浦实验开始的缘由,也是一位从教50年的教育者的初心。不过,顾泠沅却反复强调,青浦实验的经验只能推广,却不可复制。这是因为,教育是十分复杂的过程,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各种边界条件,需要踏踏实实地立足现实搞研究,做实验。正是因此,青浦实验持续了42年之久,并将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循环往复地验证和改革。
      
       在这场持续的教学改革中,顾泠沅认为,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国的数学教育质量在世界上是比较领先的。这么多年改革实验和教育研究让顾泠沅意识到,教育归根到底是一个“明白之人使人明白”的过程,“明白”不仅是做学问,而且是做人。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事关重大。
      
       “我与数学有缘。学数学、教数学,研究如何教人学数学,我的祖国情结,与学校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50年的从教历程,这位推动教学改革的专家仍尽心尽力地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总结过往,看准的事还得争分夺秒地身体力行,走过的弯路要坦陈其教训,需要几代人才能干好的事则留下火播薪传的企盼。一句话,真心实意地想少一点对事业的亏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