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0-09 第26,28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评论/视点

向世界讲述中国廊桥的温暖故事

中美三位学者历时15年探访研究,联手出版英文版《中国廊桥:水上的建筑》

木拱廊桥复杂的构造被转化成一种视觉艺术。 龚健摄
       ■本报记者 姜澎
      
       中国乡村的传统桥梁,让素昧平生的中国学者和两位美国学者历时15年联手研究,共同向世界推介。
      
       廊桥,是世界范围内独特的建筑类型和文化现象,其建筑形式最初源于我国新石器时期江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干阑式住居。鲜有人知的是,廊桥承载着中国乡村传统和民俗的记忆,甚至很有可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对整个亚欧大陆的桥梁建筑产生了影响。正是廊桥的这一特性,让众多海外学者着迷。
      
       2012年,浙闽地区的木拱廊桥被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清单。而早在2002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音乐人类学教授米泰瑞和纽约州立大学教授那仲良,因为对中国廊桥的痴迷,先后找到上海交通大学木结构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廊桥研究专家刘杰教授。此后,三位学者联手对中国境内六大廊桥遗存圈的上千座廊桥作了详细研究,并为中国廊桥申遗向全球联合推介。
      
       日前,由三人联手写就的全英文版《中国廊桥:水上的建筑》出版。该书记录了廊桥的历史及中国乡村故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本全面调查中国廊桥的英文学术著作。
      
       正如那仲良所言,中国廊桥不仅是一种增进人们沟通交流的传统建筑形式,它甚至已成为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让更多人了解廊桥,对世界来说都显得意义非凡。
      
       被遗忘的中国廊桥,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引起学者注意
      
       “中国廊桥的出现不晚于东周,早期中国的木构桥梁几乎都以廊桥的建筑形式存世。”刘杰告诉记者,目前东亚及东南亚各国遗存的木构廊桥,从结构形式到建筑风格都受到中国廊桥的深刻影响。史料显示,木拱廊桥这一特殊结构的建筑形式在近代通过日本匠人传往美国。
      
       浙江与福建交界的山区是廊桥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百余座不同类型的木拱廊桥,以及相关的营造习俗、技艺和工匠世家。刘杰告诉记者,据已有资料认定,中国廊桥可分为六个遗存圈,除了浙闽地区,华北遗存圈远至河北、北京和山西,西南遗存圈远至滇缅边境的山村,还有江南遗存圈、中南遗存圈及西北遗存圈,每个遗存圈的廊桥都各有特色。
      
       木拱廊桥最初被注意到,是因为《清明上河图》中北宋时期汴梁地区的编木拱桥。学界普遍认为,这一被称为“虹桥”的技术已经失传。上世纪80年代,茅以升、唐寰澄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中,为证明“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民间并未失传”,而列举了浙江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数座木拱廊桥。此时,这一建筑形式才进入学界视野。
      
       “不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术界才开始重新关注并研究这些木拱廊桥。”刘杰正是从那时开始进入这一研究领域。2016年,由于温州泰顺的文重桥、文兴桥和薛宅桥三座国宝级木拱廊桥被洪水冲毁,木拱廊桥才真正引起大众关注。
      
       中国廊桥让三位素昧平生的学者辗转相识
      
       1987年,那仲良第一次在浙江见到中国廊桥,神奇的结构让他赞叹不已,忍不住四处向人宣传。他告诉记者:“很多中国朋友听说后都告诉我,自己的家乡也有廊桥,而且更多、更美。”其后,他一直在考察中国廊桥,从浙闽地区一直到山西、云南、贵州。
      
       那仲良第一次看到的,正是木拱廊桥。木拱廊桥的桥梁是原木按照经纬“交织”,通过“经纬”之间的摩擦力来保持桥梁的稳定,这一复杂的构造被转化成一种视觉艺术,可说是中国匠人的技术高峰。
      
       米泰瑞的父亲和叔叔都是研究美国廊桥的学者。2003年,米泰瑞和太太一起到广东汕头研究潮汕地区音乐,在旅游小册子《魅力泉州》上,他第一次看到了木拱廊桥的图片。相比那仲良,中国廊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更让米泰瑞着迷。
      
       此后的几个月,米泰瑞都在闽浙地区考察廊桥。2004年,他在厦门大学访学时,发现一本研究泰顺廊桥的书,作者正是刘杰,于是辗转通过厦大建筑系古建筑专家戴志坚找到了刘杰。
      
       在泰顺的廊桥博物馆,米泰瑞还发现了访客留言本上的两位美国人,一位是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包弼德,还有一位就是那仲良。他兴奋地给两位学者写信,很快就收到了那仲良的回复。第二年,在刘杰组织的中国廊桥国际研讨会上,两位对中国廊桥倍感兴趣的美国学者终于相识了。
      
       廊桥研究不仅是建筑研究,从中还能窥见经济和社会生活
      
       2005年起,刘杰每两年就会组织一次中国廊桥国际研讨会。刘杰告诉记者,廊桥之所以让如此多的海外学者着迷,不仅是因为它的建筑形态,更是因为透过廊桥可以窥见中国的历史、经济和乡村生活。
      
       那仲良是研究文化地理的学者,他与米泰瑞相识后,共同写过一本《美国廊桥》。与美国廊桥只有交通功能不同,中国廊桥还是乡村的公共生活空间。在中国乡村,人们不仅在廊桥里举行祭祀等仪式,还在廊桥里聊天、娱乐,这些社交功能使得这一建筑有了更多非凡的意义。
      
       从华北地区留存于古代皇家苑囿里的廊桥,到滇缅山区茶马古道上的廊桥遗迹,三位学者共同考察了上千座中国廊桥。
      
       刘杰说,一些乡镇中心的廊桥还承担着集市功能。而在浙闽地区,不少建在村口的廊桥,则承担着“关锁水口”的风水功能,古人认为,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让村庄人丁兴旺。更有一些廊桥,至今都在桥头设有“老虎灶”,让行脚路过的村民或旅人能够喝上一口热茶。
      
       廊桥不仅承载着传统习俗,更留有历史的记忆。三位学者在云南茶马古道发现的廊桥,既有西北地区传统的伸臂式廊桥的特点,又有浙闽地区木构廊桥的特点。刘杰说:“这也印证了当时的茶马古道曾是一条由西南向北方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体现了当时中国交通运输的发达,更意味着南北贸易的繁荣。”
      
       就在不久前,刘杰的研究组还发现西亚地区有些廊桥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廊桥非常相似,“这是否表明,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之间的建筑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刘杰说,这是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
      
       据悉,由那仲良、米泰瑞和刘杰合著的《中国廊桥:水上的建筑》(英文版)还将陆续推出德语版、西班牙语版等不同语种译本,进一步促进中国廊桥研究成果在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助力中国廊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