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0-01 第26,27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建馆40周年,展陈内容改造提升——

周公馆经修缮后重新开馆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记者 汪荔诚
      
       经过两个多月的闭馆修缮和布展提升,位于思南路73号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昨天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更系统、更生动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推动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设立于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彼时,由于国民党当局阻挠,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寓所,简称“周公馆”。1979年2月,周公馆经中共上海市委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同意修复旧址,恢复原貌,筹建纪念馆,对外开放。
      
       今年,恰逢建馆40周年,结合修缮,周公馆对展陈内容进行改造提升。“雾海明灯”展览分为“办事处的设立”“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正义主张”等四个部分,采用图片、文物、触摸屏、多媒体等形式,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
      
       抗战结束后,周恩来、董必武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以周公馆为根据地,在艰苦危险的条件下,开展一系列重要工作,发展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周公馆就像“雾海”中的一盏“明灯”,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根据展厅建筑格局和特点,设计师设置了一面由黑白线描画、LED灯幕和金色立体字组合构成的主题墙,展出线描画《雾海明灯》。线描画以周公馆历史建筑为前景,以旧上海外滩为远景,凸显了展陈故事的历史背景。
      
       为了更好还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和平不畏艰险,在周公馆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的场景,展陈还创新设计了生动别致的剪影动画,再现周公馆门前发生的监视与反监视的历史场景。透着灯光的内景、开动的汽车、作为“信号”的花盆……而展品《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态势图》被制作成动态地图,加入了与周恩来有关的三个小故事,现场还有互动问答,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视听厅里播放的《重开和平之门》历史资料片,包含国共和谈中周恩来、邵力子等人的珍贵影像。专题短片《人民的胜利》则通过经典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以艺术化手段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主革命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的过程。
      
       纪念馆还将近年来编创的关于周公馆的文物小故事巧妙“搬进”展厅。比如,“邓颖超送给雷洁琼的名片”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沙画表现形式;“中共代表团送给沈钧儒的瓷如意”和“廖梦醒的呢背心”则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可以360度“翻看”文物,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相关文物展柜旁设置了二维码,观众参观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文物背后的故事即刻呈现在面前,而通过对应的语音讲解,观众也能更加便捷地了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