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9-22 第26,26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如何为“一老一小”编织更温暖民生大网

       樊丽萍
      
       “一老一小”,对每个家庭来说,两头都是牵挂,任何一头照护不好,就会成为整个家的烦心事、揪心事;而对一个社会来讲,“一老一小”就是天大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把托育服务和养老服务两张民生“大网”织得更密,惠及更多群众,上海最近有一系列喜人的新动静。对于0-3岁这个“最柔软的群体”,上海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让每个街镇至少有一个普惠性托育点。着重提高普惠性托育资源的供给,被明确为下一步托育服务工作的方向。在养老方面,伴随城市深度老龄化,为破解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难题,上海近期将试点推出“家庭照料床位”,提升更多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品质。
      
       不难发现,“一老一小”,两个不同的群体,在照护方面遇到的是一些共性难题,有时不妨也可以共享一些解题妙招。
      
       比如,在资源相对紧缺、供给能力有限,而社会需求又相对多元的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发挥一点老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从实际条件出发、深挖服务潜力,把“存量”变成“增量”,更多时候还要创新机制,要有新对策来解决棘手的老问题。从传统的新建养老床位成本难负荷,到如今转变思路,力推“家庭照料床位”,盘活政府、企业、社区、家庭等各方的养老资源,可以预见,新办法将为民生服务质量的提升带来新速度。
      
       再如,解决民生领域的急难愁,不少举措要“落地”,干事的速度往往被一些具体的规定、制度所“牵绊”。据说,相关部门在调研时发现,一些正在建设的养老设施之所以无法提速,就“卡”在重重的审批环节上。实际上,就在一年前,上海一些新建的托育机构在申办时也曾遭遇过“卡壳”困境。当初,黄浦区等中心城区,就在精准把握政策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区级联席会议、“一门式”服务窗口、跨前一步服务指导等“多管齐下”的方式,让托育服务的推进工作跑出了“加速度”。全市第一张营利性机构的“依法开展托育服务告知书”,正是在黄浦区发放的。
      
       可见,托育和养老——“一老一小”这两头若是要拉出一根让更多家庭满意度提升的“微笑曲线”,需要在服务的能级和内涵上下更多功夫。
      
       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上海明确提出把3个“3”服务提高到新水平:聚焦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3至6岁学前教育、小学生下午3点半后校内课后看护服务,集中更多力量、下更大功夫加以推进。3个“3”服务,勾勒的是一条学前教育服务的延伸线:无论是托育看护、还是放学后的晚托班,在完成了拉网布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后,下一步,如何把好事做得更好,实现从“有”到“善”的新突破,需要科学周密的制度设计,需要协调各方、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从筑牢安全底线,到在师资、保育照护以及为更多孩子带去美好童年方面不断拉出“高线”——实现“幼有善育”,说到底,考验的是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尽全力把“一老一小”照护周全?这是打造品质生活的一道民生必答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老一小”两张民生大网的密度,折射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老一小”两大人群的笑脸,映照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