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9-11 第26,25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0-11版:专题

抓住重点攻坚:关键领域课程体系建设 瞄准育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路

提升课程领导力:为立德树人、走班教学、综合评价提供课程平台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第二轮)成果巡礼(高中篇)

       课程领导力,是与课程并肩而行的“伴侣”,也是与课改相向而行的“同伴”。课程领导力,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课程建设优化的攻坚课题。
      
       2009年,上海市教委基于课程改革深化的需要,基于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基于校长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率先提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聚焦“课程”的要素,采用“项目”的形式,凝聚上海全市之力,打响课改攻坚战。
      
       2010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并正式启动第一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51所项目学校和1个整体试验区,围绕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四大方面,开展大规模行动研究。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探索,明晰了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构建了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框架,明确了“可视化”行动路径,建立了共同体运行机制,提炼了一批凸显实践价值的课程校本化实施经验。
      
       2015年4月,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引下,在上海全面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上海启动第二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遴选产生58所项目学校和1个整体试验区,以“评价引领、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关注特色”为指导思想,在行动研究中采用“指南引领(顶层设计)→工具测评(前测、后测)→行动研究(设计——实施——调整)→总结提炼(路径、机制)→推广辐射”的工作思路,突破学校课程领导力评价难点,探索基于证据的学校课程计划的完善,启动学科单元教学指南研究,推进学校德育、体育、美育等关键领域课程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方面前瞻引领,在面上破解共性问题,在点上突出方略提炼,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第一、二轮项目研究,初步形成了“校本化实施课程的有效途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运行机制”“‘大兵团’协同攻关的行动研究范式”等成果;学校课程领导力评价难点上有突破,基于证据的学校课程计划完善和关键领域课程体系建设有创新,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对核心素养培育产生影响,形成了一些路径、工具和策略等有效经验。
      
       高中,是普及义务教育后的更高阶段教育,具有为大学提供优秀人才的主要功能,也是完善教育体系、构建一流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完善高中课程体系,优化育人方式,是新时代教育的题中之义。上海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就是为高中教育的科学、高效、优化提供课程支撑,为高中生选择性、个性化、高效率学习提供课程条件,从而使高中教育现代化。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新高考背景下,参与第二轮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的高中学校,抓住重点,切入难点,在德育、体育、美育等关键领域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中多样发展、统整课程体系,推进走班教学、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摸索教育新论,践行实践新路,开创创新大局,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
      
       立德树人:关键领域课程体系建设有“谱”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育融合渗透、协调发展。
      
       如何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中得到完全体现,需要在关键领域进行具有力度和深度的攻坚。自2015年4月上海市启动第二轮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把推进学校德育、体育、美育等关键领域课程体系建设列为学校研究必选项目以来,控江中学、宜川中学、大同中学、上戏附中、奉贤中学、嘉定二中、亭林中学、上外附中、吴淞中学、莘庄中学、市东实验学校等学校开展了关键领域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谱”中有内涵。
      
       亭林中学
      
       体育课程 集身心志
      
       上海市亭林中学在7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体育特色教育在区域内享有盛誉,竞技体育、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2012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首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建设步入了“快车道”。通过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学校初步构建了“始于身 达于心 成于志”的体育特色课程体系,对以体育人颇有心得和实践经验。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思路,遵循“基础型课程渗透特色,特色课程三类统整,课程设置多元可选,课程对象专普兼顾”的原则,依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特色课程的育人目标,从“健身”发展(对应强体)、 “修身”发展(对应增智、赏美)、“砺身”发展(对应立德)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以“享受体育”为核心的亭林中学体育特色课程群,简称“三身课程”。
      
       学校强调三类课程融合,体育元素多元渗透:基础课程挖掘体育元素,汇编案例集,体现体育的育人价值;拓展课程普及体育知识,编写相关校本课程读本,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课程体验探究体育文化内涵,通过艺术体育、一班一品、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同时,与加拿大皇家大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合作,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完成了《上海市亭林中学特色课程学习目标及学习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评估体系包括“强体、立德、增智、赏美”4个类别的学习目标、16项指向具体的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以及50个小项评估标准。
      
       吴淞中学
      
       高雅艺术 人人熏陶
      
       上海市吴淞中学“新道尔顿制”艺术课程开设艺术欣赏、合唱、书法、戏剧、油画、工艺设计等众多艺术课程模块,旨在让每一个学生深入领略一门高雅艺术。
      
       “新道尔顿制”艺术课程和教学研究,结合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充分考虑和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而设置。打破班级授课制,特别注重个别教学,为培养自由、合作、创新的艺术学习提供实践环境。
      
       怎样深入领略进行教学,这里以工艺设计——扎染艺术的STEM+、创客为例——就模块细化而言:工艺设计——扎染艺术模块(单元)分五部分,有扎染的历史及传承、基本技法、数码裁切机结合、数码缝纫机结合、艺术设计衍生品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地掌握学习速度与时间及内容模块。——就深入传承而言:扎染艺术风格、技法传承、时空对比、创作形式的深入领略。——就科技、艺术的结合而言:扎染载体跨学科学习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以区、市创新实验室平台,引进享誉国际的数码裁切机结合、数码缝纫机结合进行小组合作创意设计与制作。与影视、劳技、物理、生物等跨学科合作工艺设计和学生的创新试验,对扎染艺术设计作品不断更新迭代。——就艺术作品评价而言(评价):工坊取代了教室,扎染艺术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其中。学生的作品作业都能展示在这与传统教室内只备黑板和课桌椅不同的工坊内。学生学习的进程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记入学习进度表内,学生完成作品,须经教师评价(学生作品和学习态度)、自我评价、档案评价、社会评价(展览和义卖)等环节。
      
       控江中学
      
       生涯指导 助力成长
      
       高考新政让学校看到政策面的育人转向,即教育变“以分为本”为“以人为本”、变 “高校导向”为 “专业导向”、变“学历导向”为“能力导向”。上海市控江中学近年来,通过大量回访案例,学校发现高三学生选报院校和专业前,对高校和专业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获取的信息渠道较为狭窄,甄别信息真实性的能力差异性大,学生个体获取的相关信息数据呈现不对称的特点。一所高中既要考虑学生的现实诉求,也应考量学生的未来生涯发展。若从高一开始,学校就有提前介入的举措,让学生有预先体验的经历,那么这将有利于学生在高三理性填报志愿。而高中学程的个性化设计可以担负起生涯发展启蒙的功能。
      
       2015年起,学校着手组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在学生发展指导的路径设计中,学校致力于为学生生涯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选择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也致力于营造真实体验的氛围,形成了一纵一横的指导范式,以高一选科指导、高二专业指导、高三职业导航为学生发展指导的纵贯线,以学生测评、生涯课程、导师辅导、体验活动为学生发展指导的横贯线,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形成积极而理性的认识。
      
       2017年,学校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调研和制定新一轮的学校生涯指导规划方案,借助“翼生涯”项目的资源优势,共同建构以生涯地图为中心,以生涯场景建设为抓手,以云平台工具、生涯课程为支撑,以家校互动体系及学生生涯体验活动体系为两翼的生涯教育完整解决方案,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
      
       市东实验学校
      
       规划未来 胸中有数
      
       高考改革新政带来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涯教育。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通过项目研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撰写选科报告、明确选科方向,帮助学生在选科过程中真正做到从被动选择走向自主规划,同时学生在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研究过程后也能学会项目研究的方法、提升项目研究的能力,培育实践智慧。从高一新生进校开始,学校就启动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一方面利用高一年级心理课的时间,对生涯规划进行初步介绍;另一方面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开展生涯规划的讲座和测试,由学生完成YFMBTI职业性格心理测试,形成每位学生个性化的数据结果分析报告,并进行个性化的课程学习。
      
       在整个实践研究项目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材料、自我评估、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撰写选科报告和过程性自评六个环节来确定高考选科。各个环节中都有详细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填写任务单,最终完成一篇选科报告。
      
       学校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以未来的职业选择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并有针对性地思考高考科目的选择,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基。
      
       特色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有“方”
      
       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当前,高中学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学校多样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轮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一些高中学校分别从学校特色课程创建、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等维度展开探索与研究,“方”中有谋略。
      
       上戏附中
      
       课程图谱 拓展时空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定制课程”为全体学生量身定制,其特点为定向、适切;“菜单课程”鼓励个体学生自主选择,其特点为多样、自主;“资源课程”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开放办学,将课程的时空外延扩大,将优质资源引进来,并带领师生走出去,其特点是开放、动态。三种课程样态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高选择性、高开放性、高识别度的学校课程图谱,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对戏剧理论的深入学习与教学应用的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学校以彰显“戏剧特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在“个性化3D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进化,通过学科融合、经历体验与资源拓展,打造出“上戏附中艺术综合主题课程”。这一课程以“个性化3D课程”体系为支撑,进一步探索定制课程、菜单课程和资源课程的戏剧艺术化实施。对非艺术学科的基础课通过“教育戏剧”的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能;通过艺术基础课的模块化教学,引领学生系统的艺术认知,深化艺术体验,提高艺术能力与素养。倾力打造戏剧体验课程是学校戏剧教育的主渠道,旨在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表演与表现能力,通过观、演、赏、评等途径,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成长。
      
       艺术综合主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的在于以戏剧教育提升师生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以戏促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将上戏附中真正打造成艺术家的摇篮、新青年的福地。
      
       育才中学
      
       设课程群 实现“三通”
      
       传统科学课程忽视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科学概念和技能应用在实际情境中,导致学生缺乏科学素养。
      
       学生需要怎样的课程?这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STS教育,即 基 于 科 学 (Science)、 技 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al)的教育,强调在科学教育中突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中的应用,增强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而“STS课程群”,实现了“三通”,即“学科内融通”“学科间贯通”“学科外联通”,尝试解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高中学科设置专业化、学科教学本位化”之间的矛盾。
      
       在“学科内融通”中,强调各学科从STS的三个维度(科学、技术与社会),六个指标(学科认知、思维策略、建模试验、应用关联、理性精神、伦理价值),编写了渗透STS教学理念的教学示例,将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与之相对应,为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提供示范和理论支撑。
      
       在“学科间贯通”中,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开发专题式综合课程,围绕某一主题,涉及不同学科的内容、问题和活动,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知识。
      
       在“学科外联通”课程中,开发以探究、体验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践项目,通过项目学习,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在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STS课程群的构建,突破了学科教学壁垒,实现了跨学科的课程组织方式,推动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
      
       嘉定二中
      
       HEMST课程建设
      
       综合见长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二轮)项目”《基于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HEMST课程”设计实践研究》为突破口,致力于HEMST课程建设,凸显人 文(Humanities)、工 程(Engineering)、数 学(Mathematics)、科 学(Science)和 技术(Technology)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工程、数学、科学和技术素养。
      
       HEMST课程定位为校本课程,基于国家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注重与现行高中课程的有机统整,对特色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形成五大类课程群:人文(H)课程群,重点突出“人格力”目标维度,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教育。数学(M)课程群和科学(S)课程群,重点突出“思维力”目标维度,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工程(E)课程群和技术(T)课程群,重点突出“实践力”目标维度,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实现HEMST课程的多样化和综合性、创新课程门类的多样化(丰富课程资源,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求知欲望)、课程层次的多样化(确保课程适应不同能力与发展层次的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诉求)、课程的匹配度(学生选科与五个学习领域的匹配度,通过课程加强学生选科倾向)等。
      
       学校开HEMST课程以来,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科学思想、创新思维逐渐优化,动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多名学生被授予“科技希望之星”。在未来工程师大赛、市中学生物理学术竞赛、OM头脑奥林匹克、“地球小博士”等国际、全国、市各级科技类大赛中屡屡获奖。
      
       走班教学:个性化选择性学习有“路”
      
       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根据国家课程的要求和个人的兴趣特长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选课制度和走班制教学是建设个性化学程的前提。
      
       走班制和选课制,学生人手一个课表,彼此之间互不相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程,这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每个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方向,有目的地加以选择,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对自己有了主动规划的意识,“路”中有前瞻。
      
       上外附属大境中学
      
       各类走班 讲究效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根据高考综合改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努力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通过对学科知识的优化组合,积极变革教学组织形式。
      
       在语、数、外学科中实施“以兴趣和水平组合”的分层走班、在“六选三”课程教学中实施“以学习科目组合”的分类走班、在体育专项化教学中实施“以学习项目组合”的分项走班,学校尽可能地将教与学的主动权还给教师和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和优化组合,实现“五个维度”的组合,即组合课程、组合分层、组合项目、组合方式和组合教师,促进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
      
       “增加选择”是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为此学校在项目研究中运用组合思想方法优化走班模式,如面对第一轮新高考,学校采取的是大走班,经过实践反思,聚焦“如何减少走班后空课学生数量”这一问题的解决,经过集体研讨,重新优化了走班模式,形成了“选学体验走班”和“选考分层走班”相结合模式,既将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也尽可能减少了空课学生的数量。经过对首届高考学生英语两次考试成绩的分析,主要获得两个重要数据,并对此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取得了成效。
      
       曹杨二中
      
       建书院式 引导走班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原有的课程计划结构完整、要素齐全,科学性、操作性都比较强,特别是拓展型课程的机制建设充分彰显了学校的课程特色。
      
       学校组建了四大书院,即博雅文理书院、国际理工书院、厚植创新书院、文杰君子书院,各书院司职相应方向的拓展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建设和相应学生社团建设以及相应学科等级考选修课程建设。
      
       学校借鉴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生涯规划指导”和“现代学科发展介绍”等课程,以讲座和研讨等研究型学习形式,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使高一新生从进校开始能初步确定自己的选科方向,随后进入“走班学习”,顺利解决高考改革中“6选3”的教学组织和个性化发展的难题。
      
       书院试行“流动制”“学长制”“导师制”。高一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自主招生和中考情况分班,新生自愿选修喜欢的书院课程,星期五下午高一年级全部走班选修,每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流动”一次;同时,各学生社团每学年初面向高一“招新”,学长带教;各书院学生社团和等级考选修班均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学科教师+校外聘请专家教授),各专业导师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在流动和调整中,渐进式地发现自己的潜能,明确或调整自己的选修课程。
      
       奉贤中学
      
       单元教学 编制手册
      
       上海市奉贤中学通过设计精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基础。他们尝试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目前基本形成各学科的单元设计框架和流程,为教师开展单元设计提供支架。
      
       学校在规划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学校的学习手册编制格式并附带编制要求。学习手册每个模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执行纲要,由学程概述和课时安排组成,第二部分是单元学习指导,又分别由单元概述、单元学习组成,每个课时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导学、课程实施、学习巩固四部分。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同时,开展基于“二二三四”的单元教学策略研究。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以往的“二二三四”教学范式着眼于一节课,难以实现。如今拓展到一个单元的教学,相对而言有独立完整的学习内容及足够时空进行设计,在基于标准前提下,充分体现单元教学过程的“低起点和高视点,小坡度和高密度,动手、动脑和动口以及导行、导研、导思、导读”等特征。根据“二二三四”结构可知,“两点”是单元教学的起点和目的, “两度”是单元设计策略,“三动”是组织教学的要求,“四导”是改善学习方式的途径。
      
       还有,基于“翻转课堂”的单元教学策略研究。通过不断的案例研究和反思,部分学科提炼出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基于标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或考试,表现为“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和活动”之间的一致性。
      
       综合评价:科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有“术”
      
       对高中生进行综合评价,这不仅是学业评价的变革,也是育人方式的变革。评价具有导向的功能,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会起着突出的引导作用。
      
       第二轮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以探索综合评价的理念、指标、运作、方法等为着眼点,重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术”中有专攻。
      
       风华中学
      
       成长系统 引导评价
      
       针对高中学生缺乏自主选择能力、教师对学生成长难以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的问题,上海市风华中学持续开展实践研究,创建和应用“学生成长系统”,以促进学校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调整、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学校从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基于多年的实证研究与实践经验,明确了与学生自主选择和适性发展高相关的三个要素:能力发展、学业评估、人生规划,厘清三者关系,并建立了“学生成长模型”。
      
       根据学生成长模型,确定与此相对应的模块,细化模块内容并设计评价指标,理清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创建“学生成长系统”。
      
       学校基于实践自主研发具有测评、调控、反馈功能的信息平台,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平台”通过三个模块的交互运作,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学业水平、学科选择、专业选择、职业规划进行自动匹配和有效整合,具有动态性、及时性、整合性、精准性等特点,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适性发展。
      
       此成果获“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8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扬子中学
      
       综合评价 导向课程
      
       上海市扬子中学秉承“让每一个师生扬起生命之帆”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立校,守正育人”的办学宗旨,依据上海市高中课程计划、国家课程目标和新高考的要求,以“两依据一参考”为指导,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为任务,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目标,对学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了以“启帆”“助帆”“远帆”为核心的“扬帆教育”课程体系。
      
       启帆课程在于引领启航。重点加强语、数、英等10门基础型课程建设,学校以编写学科单元设计、学程和导学手册等工作为重点,有效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助帆课程在于兴趣助航。主要由拓展型课程、社团活动和校园活动组成,助力学生自主发展。而基于兴趣培养与个性特长发展的“Y-STAR”课程是助帆课程的核心部分,“Y-STAR”是由扬子(Yangtze)、健身(Sports)、技术(Technology)、艺术(Art)和阅读(Reading)的首字母组成的缩写,也即为“扬子之星”课程。
      
       远帆课程在于探究远航。学校重点围绕“崇明生态岛寻梦”“扬子文化千里行”两大系列的课程品牌,立足于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围绕“崇明生态调查与世界级生态岛展望”“崇明民俗文化寻访活动”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崇明家乡,为生态崇明建设助力;并以“扬子江——长江”为主轴线,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溯江而上开展研学旅行,引领学生远足探究,开拓视野,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
      
       绩点管理: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优化有“径”
      
       学分绩点管理,是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背景下必须面对的问题。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制订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学分认定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学习表现。
      
       第二轮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将学分绩点管理作为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径”中有引导。
      
       大同中学
      
       优复合型 行学分制
      
       高考新政背景下,对学分制与学分绩点制的探索提出了新要求。上海市大同中学探索新的学分制课程管理与评价方案,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养成。该方案基本构建出体现学生素质结构差异的复合型学分结构——基本学分+奖励学分+绩点学分,这一既能体现达标性学习的“量”又能体现“质”的评价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学校学分制课程管理与学业评价在结构上分领域设置,按照课程实施的周课时规定每一领域课程学习的基本学分底线。从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总体性着眼,将学校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纳入学分管理与评价体系中,使之涵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以及个性特长。
      
       基本学分,是学生学习达标的评价标准。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都纳入基本学分的范畴。将进入课程板块的德育活动,如军训、学农、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学分管理范畴。
      
       奖励学分,是学生学习优秀的评价标准。增设奖励学分,其目的是使学分制的评价指标,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在完成课程规定的学科知识、能力掌握与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基本要求时所表现的差异性,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开发创造性潜力。
      
       绩点学分,是在基础学分与奖励学分的基础上,对学业水平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科目学分认定的一种新探索。具体规则为以学生考试的百分位对应相对的绩点,与科目设置的学分相乘,获得该课程的绩点学分。学生百分位由任课教师给出,学生绩点学分在学生学业成绩平台自动生成。
      
       市西中学
      
       绩点评价 开发工具
      
       学习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类型,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要素实施的一种评价,精心设计和实施学习评价,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诊断和分析作用,并指导学生自主运用评价技术工具开展自我分析和反思调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优势发展。
      
       上海市市西中学设立学分绩点制,结合综合评价系统,科学地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过程进行差异化评价,全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业综合发展水平。在梳理并确定了学生的评价指标之后,学校设计并开发了重要的学习评价工具——《个性化学习实践与指导手册》,与学校已有的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平台相结合,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分析和确定自己的优势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评价技术工具,引导学生在“计划、行动、总结、反思、改进”这样一个不断循环闭合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逐渐实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学分绩点制的实施以及《个性化学习实践与指导手册》的使用,以长效保障的机制指导和帮助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个性化的优势发展。
      
       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育有“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课题。
      
       参加第二轮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高中学校,将课程作为培育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在课程设置、精准教学上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与实践,“道”中有真谛。
      
       莘庄中学
      
       特色课程 瞄准核心
      
       2013年6月,上海市莘庄中学与原莘格高中撤二建一,在两校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新莘庄中学经过摸索,基本形成了“精品人文、精妙科技、精美艺体”为主干的“三精”特色课程结构,为学生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学校根据高考变革和学生实际,提出了“课程统整”的策略,致力于提高课程对学生发展及高考新政的适应度。
      
       学校以“DIY”为课程统整的核心。DIY即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Design It Yourself(自己设计与创作),Discover It Yourself(自主探索与发现)。以综合素质培育为价值追求的DIY统整“三精”特色课程,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侧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在“三类DIY课程群”实施,即校本化的基础型课程、个性化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以及专项化的精品课程,依托人文、艺体和科技三个DIY学园实施,转化为培养学生“四个力”,即培养学习力、领导力、创造力和综合竞争力。
      
       同时,多元评价促进课程体系再完善,关注过程,注重调动和发展评价对象的评价方式。开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态度与习惯、学生参与度、创新素养发展等评价量规表;开发基于DIY特色课程的管理评价平台的综合评价。将DIY特色课程体系的成果,按春夏秋冬四季,搭建学生实践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即3月读书节提素养、5月科技节重创新、9月体育节显活力、12月艺术节展才艺,各自开展历时2个月的系列专题活动,为学生创造激发多样兴趣、锤炼多种特长的舞台。
      
       松江二中
      
       依据环境 创新培育
      
       上海市松江二中设立E-SA-S课程目标:将学生所处的三类环境(Environment)问题(即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作为创新素养培育课程的载体,结合学校实际,从科学(Science)和艺术(Art)两大视角入手,建设跨学科、长周期、体验式、项目化的学校特色课程,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Society)。
      
       E-SA-S课程需要具体内容作为载体支撑。通过可行性分析,确定松江四鳃鲈鱼、G60科创走廊、辰山植物园、顾绣、广富林遗址等为E-SA-S课程内容载体。
      
       E-SA-S课程首个载体选定为松江四鳃鲈。通过设计、优化、再设计形成了系列项目学习案例,涉及多个学科。E-SA-S课程实施主要方式为项目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以项目学习笔记形式记录在学生项目学习手册上。学校把控开题论证、中期检查、成果答辩等关键环节,并通过专家阶段访谈,促进学生项目学习。
      
       从项目学习过程中提炼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证据。将本土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等问题作为立足点,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育人导向,建构了符合本土需要的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E-SA-S课程。构建了评价学生创新素养的指标并开发了问卷与测试题。
      
       学校学生项目学习报告、答辩过程等均展现出较高水平和素养,教师跨学科开发课程的能力明显增强,研究型课程实施品质有了提升。
      
       宜川中学
      
       “飞行创想”打开创想
      
       上海发展定位为卓越全球城市,明确提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作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如何抓住机遇,谋求定位,超前布局,切实落实创新素养的培育?上海市宜川中学将问题导向作为创新实验室课程开发的路径,成为撬动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围绕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学校探索了问题导向的非学科逻辑开发思路和课程框架,突破创新实验室课程仍然遵循学科课程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开发的现状。这样的课程建设,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落脚点,直指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
      
       如何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水乳交融,解答在科创教育中的为国育才问题,是科技类创新实验室建设的一大难点。学校认为,相较于动态的科技实验,空间场域还可以在静态的浸润中、课程开发的融合中,潜移默化生成育人意蕴。为此,学校探索飞行创想实验室“空间场域”价值的彰显之道,发挥文化浸润和成长支持两大功能,与育人全面融合,让每一个物理空间释放教育能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命场。如,飞行创想实验室的一体两翼墙,体现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意比翼齐飞;时间跑道,展示人类飞行进化史;C919展示专区,诉说中国大飞机梦想走过的艰难岁月,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沙龙讨论区的问题墙,张贴历届学生的问题,启迪后来者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作品展示区,记录宜川科创教育的辉煌战绩;科技小诗,点燃梦想、触发遐想、升华思想;结合灵巧机械手、智能宝贝车、老谢创客区、飞行模拟等各实验区提供的器材和操作指南,学生在人文与科技融合的环境中根据需要自主切换活动区域,开展自主探究实验,点燃科技创新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