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9-06 第26,24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国际/教科卫

上海科技馆原创纪录片《流星之吻》摘得国际博协金奖

用4分多钟讲好“幸运”陨石故事

“曼桂”陨石坑。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记者 沈湫莎
      
       发现陨石坑的第一手影视资料,成为《流星之吻》的一大看点。影片为观众展示了我国首次利用化石挖掘保护技术修复保存陨石坑的科普知识,解密了陨石坑从云南山林到上海科技馆实验室的曲折过程
      
       一部4分多钟的纪录片,如何讲好一个博物馆的故事?如果制作这部纪录片只有三天时间,而且是一个“草台班子”呢?
      
       日前,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全球博物馆行业顶级盛会——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第25届大会上,揭晓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国际视听节”获奖名单。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参赛影片《流星之吻》,从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的57部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斩获纪录片组及科学技术类主题两个组别的唯一金奖。
      
       “既然碰到了难得一遇的天文事件,就一定要用镜头讲好这个故事。”这是12位参与《流星之吻》纪录片制作的成员唯一的想法。
      
       意外之喜,“天外来客”成为上海天文馆馆藏
      
       2018年6月1日21时45分左右,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上空突然出现一个火球,由东向西偏北方向飞行着划过夜空。有人拍到了“火流星”视频,如果能找到陨石坑并将它保存起来,那么这块陨石将成为我国首个从“出现”到“归宿”都有影像记录的“天外来客”。
      
       《流星之吻》的故事就依托于这样一块“幸运”的陨石。天文题材以前很少出现在博物馆拍摄的纪录片中,这让看惯了文物、史料的评委第一眼就觉得很新鲜,细细品鉴之下,又能感受到其文化内涵。有评委甚至评价,这些画面拓展了博物馆文创内容的边界。
      
       世界上陨石很多,但陨石坑却不多。这是因为如果陨石落在沙质下垫面,就很难留下清晰印记;如果陨石太大,也无法获取完整陨石坑。这个被后来命名为“曼桂”的陨石砸出的陨石坑还幸运地躲过一劫——如不是上海科技馆工作人员在泥泞山路上坚持徒步一个多小时赶去,它可能很快被随后的一场暴雨淹没了。
      
       发现陨石坑的第一手影视资料,成为《流星之吻》的一大看点。此外,影片还为观众展示了我国首次利用化石挖掘保护技术修复保存陨石坑的科普知识,解密了陨石坑从云南山林到上海科技馆实验室的曲折过程。
      
       火力全开,12人“燃烧”72小时
      
       一座世界级天文馆需要有与之相配的世界级故事。当上海科技馆决定为陨石坑拍摄一部纪录片时,距离参加国际大赛只有不到四天时间了。半小时内,一支12人的“草台班子”就地组建起来——第一次接触电影制作的上海科技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国瑛担任制片人、央视上海站记者盛瑾瑜和周力担任文案和摄影,科技馆员工孙乐琦、陈聪配合另一个机位;陨石“猎人”张勃毫不犹豫地拿出价值千万元的陨石作“背景板”;天文学博士杜芝茂担任英语字幕翻译……
      
       可困难随之而来,仅“纪录片怎么开场”这个问题就“耗尽”了团队成员的脑细胞。他们讨论了好几个版本,最终决定,简单的就是最好的:纯黑背景,让LED光带扫过“曼桂”陨石,画外音不发一言,渲染“天外来客”的神秘气质。
      
       要拍出“大片”的感觉,文案、摄影、后期一个都不能少,但条件实在有限。没有柔光布,就用标本制作师穿的白大褂代替;没有轨道,就用平衡车驾着摄影机;灯光不够,就驱车去库房取灯;专家采访“照本宣科”太死板,就让他们自由发挥,最后再配字幕……尽管时间紧迫,但他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让影片看起来“掉价”的细节。甚至直到第三天凌晨,这支精益求精的队伍还在改脚本、对字幕,这才成就了一部国际水准的科学“大片”。
      
       坚持原创,放映员带病写出空灵配乐
      
       凡是看过《流星之吻》的观众,很难不被其中的一段背景音乐所打动——它既像西方歌剧的哼唱,又像我国少数民族的小调。谁能想到,贡献这“神来一笔”的,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上海科技馆影片放映员。
      
       团队组建后的第二天下午,后期组正在全神贯注地忙碌,吴国瑛在微信上接到团队音乐制作王盛的呼叫。他说,这部原创纪录片不能在他这里出现版权问题,他要制作一段原创音乐。
      
       作曲、编曲、录音、混音……每一步都要花费大量时间,但吴国瑛仍然决定相信“队友”。第三天下午2点,抱病在家的王盛交来的“作业”惊艳了所有人。开头是充满科幻色彩的金属敲击,中间是一段丝竹“混搭”电子乐的山歌,最后是舒缓的旋律,完全贴合影片的剧情和节奏。问起山歌是谁唱的,王盛不好意思地答道:“我自己哼了几句。”
      
       捧回金奖,但“曼桂”陨石坑的纪录片还未完结。待上海天文馆开馆后,它将与观众见面,届时,观众看到它的反应,也会不断充实到纪录片中。“它将在上海天文馆‘延续’生命。”吴国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