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9-04 第26,24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综合/公告

尿毒症患儿透析过程中导管发生意外

护士化身“侦探”,用爱打开心结

周清为患儿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换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周阿姨,我最近情况不错,在学校又学到了新知识,忍不住想和您分享。”一条平实的短信背后,是一段真挚的医患情。发信人是一位从小患上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孩子冯亮,他嘴里的“周阿姨”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主管护师周清。
      
       七年前,当五岁的冯亮蹦蹦跳跳走进治疗室,病例报告上却赫然写着:慢性肾功能衰竭。周清当即建议冯亮的父亲采用全自动腹膜透析(APD)治疗。却不曾想到,这位父亲竟然有些狠心地拒绝了……
      
       背着贷款来沪就诊,既要保命也得省钱
      
       冯爸爸给出的理由很多,周清一下子明白了,透析往往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冯亮一家负担会很重。
      
       慢性肾功能衰竭,即大众熟知的尿毒症,目前我国儿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发病率在1.3‰至3.5‰。对于终末期肾病患儿来说,腹膜透析是维持生命的主要方式。年幼的孩子尝试腹膜透析,并不容易。
      
       周清理解冯亮一家的难处。即使是手工透析,患者一年也要至少花上五六万元,而改用APD,一年至少多出两万元开销。冯爸爸必须在保命和省钱中求得平衡。
      
       导管出现意外,护士化身“福尔摩斯”
      
       手动腹膜透析的日子并不好过。一袋腹透液最少两升,一次只能倒进600毫升,灌进一次需留置两小时,这意味着孩子每天至少六七个小时不能自如活动。
      
       可没想到,过了半年,冯爸爸再次找到周清,原来,连在冯亮腹部的导管上出现了一个不规则的小洞。
      
       “我工作十多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为了弄清原因,周清将冯亮带到医院爱心图书室。“小孩子都是要哄的。”她明白,想让孩子说出实情,得先和他交朋友。
      
       “亮亮,你在家一般都做什么呀?”面对周清的提问,冯亮沉默不语。“如果你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告诉阿姨,我可以帮助你。你看,管子上有个洞,肚子会痛,不划算。”周清哄着他。
      
       “我只是在家玩剪纸。”“那你用剪刀了吗?”冯亮点了点头。原因找到了!所幸,这次损坏的只是外部导管,消毒、剪接、住院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冯亮又活蹦乱跳了。
      
       发生一次导管意外,至少住院一周花费上万元,周清给冯爸爸算了一笔账,她劝冯爸爸改用APD,这样冯爸爸也可以上全天班。这回,冯爸爸同意了。选择APD后,冯亮病情进入平稳期.安然无事地过了几年,冯爸爸决定将冯亮转至安徽当地治疗。不过,他还有一个顾虑,万一孩子突发紧急情况或并发症,怎么办?
      
       “放心,我24小时不关机,保证你随时能找到我。”这是周清给出的承诺。2013年,周清在肾脏科成立了腹透小组,五名护士共享一部On Call(随时随地在线)手机,每人轮流On Call一个月。
      
       “我们的手机号码直接留给患者。”周清护理的尿毒症患儿逐年递增,从最初的20多名到现在的90多人。与此同时,周清还带领团队不断完善与推广儿童腹膜透析护理管理模式,目前已与武汉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联系。作为国内首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儿童尿毒症规范化肾脏代替治疗基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透析中心100余台全自动腹膜透析机外借80余台。周清告诉记者:“护士们不仅为住院期间的患儿提供精心护理,更重要的是培训患儿家庭照料者,帮助他们更好掌握居家护理所需的透析知识。” (文中受访患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