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6-21 第26,17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文汇教育

高考后的这场博弈 要以不变应万变

       ■张轮
      
       为期三天的高考统一科目考试已然结束,但是“高考”这件事并未就此尘埃落定。如今的高考是一个“泛概念”,不再是学子们考场内的拼搏,还有考后填报志愿,甚至是考前的规划等等。如何填报志愿,令考生、家长和老师们绞尽脑汁。考卷答题尚有客观题的标准答案和主观题的评分细则,但对于填报志愿,众人观点各异。
      
       其实,高等教育之所以“高等”,其特征之一是有了学科专业性的区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如何通过高考来分配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以及高等院校选择生源的优先权——这一点一直在教育学界被探讨、甚至还有一些争议。但无可争议的是,分数从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考生个人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体现。
      
       当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毕竟是“拥挤性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并不能形成一对一的平衡。好大学、好专业仍然是稀缺的资源。而高考志愿的填报,不是单纯地找个学上那么简单,而是包括考生本人、考生家长、高等院校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的均衡选择行为。
      
       志愿填报的选择千变万化,保持定力的同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建议一
      
       填报志愿专业的选择最好能多结合国之大计,秉持不变的“长线”思维
      
       一般来说,考生和家长选择大学就读专业时,会存在一种朴素的思维,即考虑是否有利于毕业之后的就业。
      
       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研究的是:某个专业的毕业生现在看来很好找工作,是否意味着几年之后仍然十分抢手?与之相应,某个专业目前在就业市场上“门前冷落鞍马稀”,是否意味着日后就一定不会出现门庭若市、一席难求的局面?
      
       须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求,需要以二十年、三十年的长远眼光来考量,这不是买股票,可以“长线操作”也可以“短平快”。况且,股票可以买卖,但是人生不能重来。
      
       曾几何时,“医、师”之类的专业不受待见,但是如今的老师、医生,已经成为了人才市场的“香饽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等伴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一度成为人才高地、风生水起。而一度不被待见的农学、林学、兽医等专业,其实事关国计民生,“三农”问题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尤其现代农业,和基因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紧密相连,无论从社会意义、科学意义、人生意义上来说,都前途远大。还有,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5G、物联网、石墨烯、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材料基因等人们不是耳熟能详的字眼,千万不可忽视。这些专业虽然没有深厚的历史,但是拥有十分美好的未来,都值得关注。
      
       归根结底,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不仅要考虑个人发展,最好还要把个人的事业和国家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对自己的志愿填报就越有利。
      
       建议二
      
       在大的专业跨度和空间上拓展思路,会更胜一筹
      
       对大学专业设置的正确认知,很大程度上需要行业和专业知识。坦白说,一般的高中生和多数家长较难把握,所以,笔者的建议是,千万不要纯粹从专业名称上去理解,而是要从行业发展、知识联系、学科交叉的框架上去思考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角,要多看多观察,不要局限或停留于传统的对专业的理解。
      
       例如,当下热议的“卡脖子”技术,如芯片制造,是目前国家的发展所急需的。但是从填报志愿来说,它其实不仅仅是电子专业,还涉及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学科。
      
       再如高铁、船舶、航空器等专业,也不仅限于按照目前的专业划分体系所描述的内容,如果考生对高速铁路感兴趣,眼睛不能仅仅盯着“火车”二字,现代交通系统还涉及土木工程、环境科学、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管理工程,甚至材料、工业设计、空调、微生物、食品等专业内容,高铁对于乘客的服务,食品供应是课题,而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又和营养学、物流、冷链技术等密不可分。
      
       文科类专业同样如此。例如社区工作、公务员工作,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文秘、外语、计算机、档案等不同门类学科的毕业生需求。
      
       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突破对“专业”名称和内涵理解的局限。遇到一些自己吃不准的问题,建议多去参加学校的招生宣传,多咨询、多了解,或者请教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非专业人士一般很难解释清楚。
      
       建议三
      
       对于新设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等,应保持积极和开放的态度
      
       如今的考生十分幸运,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高校专业设置的更新和新专业建设的速度加快,新专业、实验班的诞生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过,不少考生和家长对一些新的专业名称十分陌生,对于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更是知之甚少。
      
       此外,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外合作办学也是国家、各个高校多年努力的成果。由于国家和学校的投入都比较大,每所学校对于新专业、新办学模式都是精雕细刻,起点高,属于新鲜事物,有资源和信息优势。
      
       当然, “新”的办学模式,由于办学经验等方面的原因,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里给考生和家长的建议是:对于新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等,不要盲目排斥,但要多了解。
      
       不少新兴专业不被熟知,竞争往往不是特别激烈。至于一些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可能学费有所提升,也是调节社会产品“拥挤”的正常手段,应该持积极态度。新的专业、办学模式谈不上声名远扬,但是凝练和聚集了多年的高等教育积累的精髓、经验和智慧。对于家长间口口相传的信息,需要综合考虑,避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寻找机会,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认真学习,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变的是专业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带来的挑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旦站高一层或者从狭隘的思路中超脱出来,从长远的眼光看,一定能够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现代大学逐步推行“大类招生”,进入大学还有专业选择的机会,而且日后的硕士、博士的深造,都可以进行调整,完全没有必要在志愿填报上有太多的压力。大学的学习,除了专业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一个综合能力培养过程,刻苦学习知识、养成好的习惯、塑造优秀品行,方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作者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
      
       BOSS直聘日前发布《2019职场“过来人”高考调研》,调研了3500名职场中本科学历及以上的 “高考过来人”,结果显示: